甲狀腺癌的頸部淋巴結清掃原則
(專家課件預覽:點擊下圖可進行全文預覽)
甲狀腺癌的頸部淋巴結 清掃原則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頭頸外科 吳毅
Theodor Kocher
(1841~1917)
瑞士伯爾尼大學外科教授,開展甲狀腺外科發展的先驅。
獲得1909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George Washington Crile
( 1864~1934 )
頸淋巴結清掃術由 George Crile 在1906年首創。
50年代,經Martin醫師等的實踐,手術標準化;
60年代,頸清掃術開始進行改良;
80~90年代,提出了分區性或局限性頸清掃術。
甲狀腺癌流行病學
⑴ 臨床上約5~10%的人群可捫及甲狀腺結節,但其中只有很少為甲狀腺癌。
⑵甲狀腺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均呈上升趨勢,尤以女性明顯,其中增加最多的是**狀癌。
⑶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惡性腫瘤(>90%),也是內分泌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死因(63%)。
⑷盡管在甲狀腺癌的治療上不斷取得進展,但仍有20%的患者出現復發和轉移。
甲狀腺癌臨床概述
⑴ 其中75 ~ 85%為分化性甲狀腺癌( **狀癌與濾泡狀癌)主要臨床表現為:好發年輕女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長。經過合理的治療,治愈率高,生存期長。
⑵ 主要治療原則:既要保證腫瘤的治愈率又要考慮患者的生存質量,高度重視綜合治療和功能保全與重建手術。
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
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又稱為Ⅵ區淋巴結清掃。
手術指征:為臨床頸側區淋巴結陰性的甲狀腺癌患者。
手術目的:中央區淋巴結是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的第一站,清掃此區可以減少頸側部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
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
手術范圍:一般清掃上至甲狀軟骨,下至胸腺,外至頸動脈鞘,內至氣管前的淋巴脂肪組織,主要包括:喉返神經旁、氣管前、氣管食管旁淋巴結等 。甲狀腺下極附近腫大的淋巴結常提示喉返神經就在附近位置。
術式優缺點:手術損傷小、術后生活質量佳,如在隨訪期出現頸側區淋巴結轉移,再行頸清掃時可以避免中央區清掃,減少喉返神經損傷概率。主要缺點:很難避免損傷下甲狀旁腺,即使保留下來,也常由于血供破壞而導致功能受損。
功能性頸清掃術
手術指征:已經有頸側區淋巴結轉移,但轉移淋巴結尚未突破包膜外,可分為兩種:
A 保留頸叢神經的功能性頸清掃術:主要清掃ⅡA,Ⅲ,Ⅳ,ⅤB區淋巴脂肪組織,保留頸叢神經,改善頸部及肩部皮膚感覺。手術指征為頸部轉移淋巴結局限于Ⅱ,Ⅲ,Ⅳ區者,術者必須對頸部解剖非常熟悉。
B 不保留頸叢神經的功能性頸清掃術:手術指征為轉移淋巴結已超出ⅡA,Ⅲ,Ⅳ區,術中保留胸鎖乳突肌,副神經,頸內靜脈等組織。
功能性頸清掃術
頸淋巴結分區 頸從的組成及頸袢
改良性頸清掃術:
由于轉移淋巴結已突破包膜,有外侵或轉移淋巴結較大時,可以根據外侵的部位,切除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副神經等諸多組織之一或更多。
根治性頸清掃術:
由于轉移淋巴結嚴重外侵,根據疾病的需要切除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等組織。
完整下載:甲狀腺癌的頸部淋巴結清掃原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創傷性骨折:暴力作用導致健康骨骼發生的骨折。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骼疾病導致骨...[詳細]
近年來,隨著麻醉專業的迅猛發展,以及臨床醫學各科對麻醉需求的增加,麻醉科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