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星島日報》21日刊出專訪衛計委長陳竺的文章,陳竺指出,大陸醫療改革實施已逾兩年,基本醫保覆蓋率已達九成五,近期醫改有五項要點,包括消除“以藥補醫”等,“十二·五”期間將全面推行公立醫院改革,堅持基本醫療公益性方向。他稱贊醫療衛生制度體系投入小收效大,希望今后加強合作。
“香港的公立醫療體制有很多長處。”陳竺表示,香港醫療衛生投入僅占香港GDP五個百分點,但健康產出相當高。“香港公立醫院一年用藥不到三十億港幣,大陸一個大城市則要三、四百億(人民幣,下同),但是用藥還沒有香港的好。”香港醫務人員收入很高,如果大陸能把藥費省下來,提供給醫生就好了。
“看病難、看病貴”近年來在大陸廣受抱怨,以致不少民眾生病卻不敢求醫。陳竺表示,醫改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同時堅持基本醫療服務公益性方向。
不過,醫改在哪個國家都不容易,大陸還需“一個長期艱苦的探索過程”。
陳竺認為,是“醫保不完善”導致民眾經濟負擔較重。目前大陸已有12.7億人得到“基本醫保”,覆蓋率達九成五,其中8.33億人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今年**補貼水平為每人200元,并有望獲得政策內住院費用七成報銷。相比十年前,醫保覆蓋率僅為一成五。
不過,他直言,大陸醫保仍是較低水平,治療較嚴重疾病,還需自己負擔大部分費用。醫患關系緊張也須通過完善醫保、醫療公益性體制解決。如果看病花了很多錢,最后卻落得“人財兩空”,醫患關系“很難搞得好”。
大陸醫療機構曾經技術服務價格低廉,以致不能維持成本,陳竺稱,當時給出的政策是“以藥補醫”,通過藥品使用拿到15%加成,但幾年前卻變成了“鼓勵醫療機構創收”,導致藥品濫用。醫療機構逐漸背離公益方向,“也是財政投入不足的產物。”
醫改實施兩年有余,陳竺認為,已實現公立醫院藥品價格、基層門診和住院費用下降的成效,同時小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就醫民眾人數明顯上升,滿意度亦有所提高。
“十二·五”規劃要求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一歲,同時要把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承擔比例降至三成以下。陳竺相信,規劃目標能夠實現。“體系龐大、積累問題特別多”的公立醫院改革,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面推行,近期會形成比較完整的改革模式。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