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SCO 主題報告中,Peter Paul Yu 教授介紹了當前臨床腫瘤學發展的挑戰、機遇與一些推動因素,并以ASCO建立的CancerLinQ快速學習與決策支持系統為例,論述了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挖掘和分享對未來腫瘤學實踐的影響。
當前腫瘤學發展的主要挑戰
我們正邁入腫瘤治療的一個嶄新時代,科學、技術及經濟學的一些宏觀趨勢對未來20年臨床腫瘤學實踐將產生較過去50年更為深遠的影響。ASCO領導層對社會、醫療體系變革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以及制定有效應對策略非常重視。在研討會與專家咨詢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3個對未來20年腫瘤學發展最為重要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精準醫學(PrecisionMedicine)發展所帶來的。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將個體患者與對應的、正確的實驗室檢查、治療策略及臨床試驗匹配;靶向藥物及伴侶生物標志物檢測以及預測性檢測的開發尤其重要。但是人們對新的癌癥分子生物學模型、多條信號通道激活、腫瘤耐藥、細胞凋亡、分化及免疫調節機制等方面的了解還很不足。其次,雖然癌癥生物標本庫的建立能夠提供大量數據,但臨床意義仍需進一步明確。除非人們能夠闡明由基因、蛋白質、分子路徑及個體患者的獨特特征所構成的復雜體系是如何導致腫瘤發生,并將這些因素作為靶點組合,制定預防與治療的有效策略,否則人們無法從精準醫學的發展中獲益。此外,這些數據的開發、應用還需考慮數據安全、隱私、歸屬及知識產權等方面。
第二個挑戰是必須對醫療服務體系進行重新設計。腫瘤是一種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慢性病。新藥、影像學診斷及分子生物學診斷非常昂貴,目前這種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情況是不可持續的,必須進一步改進質量和評價標準,對流程進行重新設計,提高費效比,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此外,ASCO等專業學會要加快臨床指南制定和決策支持系統的開放,通過基于證據的系統綜述和改良的Delphi專家意見,盡快填補缺失證據的空白,利用醫療信息技術使得臨床指南能夠在臨床決策的第一線發揮實際作用。
第三個挑戰是以患者為中心提供醫療服務。這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對醫療服務體系中的患者進行追蹤,如確定患者在哪里獲得診斷、診斷時機是早還是晚、從診斷到手術的時間有多長、做過哪些檢查及有無重復檢查,從而找出系統的瓶頸和障礙。二是確定在特定情況下患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特別是在腫瘤無法治愈的情況下。腫瘤不可治愈時,治療目標應是提高生活質量,有些積極的治療手段相反會帶來不必要的傷痛。
CancerLinQ這類大數據挖掘項目和快速學習項目涉及的環節很多,建設的周期很長,ASCO為何有勇氣率先進行嘗試?
PeterPaulYu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下屬的醫學研究院(IOM)于3年前率先提出這個概念,并邀請許多學會參與這方面的討論。
ASCO先行一步,第一個接受這個挑戰。因為我們認為腫瘤是一個數據負荷很大的領域,患者病情嚴重、接受多種治療且持續時間很長,因此數據非常復雜,需要進行重新構建。再有我們認為,腫瘤學本身就是信息管理的科學,能夠收集這些數據并進行分析對ASCO來說意義非凡。不過,由于這是一個前人沒有做過的項目,結果往往會和預期有很大反差,而且僅僅依靠ASCO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像今天這樣,我們到全世界宣傳這個理念,讓人們了解這個系統。CancerLinQ項目最大的挑戰是有些醫生不愿意參與和共享,如果人們沒有共享的理念,很難完成這個項目。
ASCO已首先在乳腺癌領域中進行嘗試,1年時間內共收集到17萬乳腺癌患者的數據,并按統一標準進行重建,取得較好成效。由此看來,只要解釋清楚為什么需要這些數據,醫生們還是愿意合作的。目前看來,CancerLinQ項目是可行的。今年10月ASCO將正式推進這一項目,整個項目完成可能需要5年以上時間,將分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的重點是醫療質量改進,即質量轉歸的評估,以便為醫生的臨床決策提供反饋,進一步改善患者轉歸。
為此,人們必須改變一些原有的觀念。例如,改變制定指南的方式,過去ASCO認為只有100%肯定的建議才可以被推薦,但我們要接受指南并非完美的事實,加快指南更新速度。另外,還要聘用生物信息學專家把生物學數據轉變為計算機數據,與計算機產業界同仁一起探討如何改善系統設計來適應這些變化。實際上,醫療服務生態系統各個環節都涉及其中。
總之,面對新的科學研究模型、新的職業教育模式,患者和家屬參與治療決策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預期,患者報告的轉歸(PatientReportedOutcome)越來越受到重視,醫療服務體系的變革越來越深刻。在這種情況下,基于一些傳統的關鍵性假設的ASCO策略和項目都需要重新評價。這樣才能使ASCO在未來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