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中山大學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等1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鑒別出中國漢族人群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個全新易感位點。相關論文于6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專業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林東昕(Dongxin Lin)教授、新加坡**大學Adeline L H Seow博士、中山大學癌癥中心的賈衛華(Wei-Hua Jia)教授,以及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的劉建軍(Jianjun Liu)研究員為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惡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網狀系統的惡性腫瘤,多發生于淋巴結合(或)結外部位淋巴組織,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以20~50歲多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臨床將惡性淋巴瘤分為兩大類: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我國,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并且近十幾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為B細胞型和T/NK細胞型兩大類。而B細胞型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70%左右。
為了鑒別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潛在遺傳風險因子,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253名中國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個體和1,438名對照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隨后在另一組獨立的1,175名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個體和5,492名對照人群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
由此,研究人員在富含癌基因的染色體3q27上BCL6基因和LPP基因之間,發現了一個新的易感位點rs6773854,并證實其與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風險增高顯著相關。但研究人員未發現rs6773854與T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譜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相關的證據,并且他們證實B細胞亞型和非B細胞亞型之間存在顯著的異質性。
新研究鑒定出了一個與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關的新遺傳區域,這些結果為推動對B細胞淋巴瘤發生發展機制的認識,同時也為疾病的預測和治療提供了潛在的新靶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林東昕教授主要從事系統研究致癌物代謝、DNA修復、細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腫瘤免疫等系統的基因遺傳變異與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常見腫瘤發生和發展的關系,在癌癥研究領域做出許多重要的貢獻。多次在Nature雜志相關子刊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癌癥相關易感位點。不久前,他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一個與食管鱗狀細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生存期相關的基因SLC39A6,相關論文也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近日,首個單克隆抗體藥物daratumumab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詳細]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Adynovate(一種新型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