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資料
患者,女,59歲,因“查體發現腹膜后腫物2周”入院?;颊咴V于2周前因腹痛于當地醫院行下腹部CT,結果示左腎上腺區團塊狀組織密度影。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無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無肉眼血尿。為求進一步診治來院就診。以“腹膜后腫物”收治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血壓最高達160/90mmhg,口服硝苯地平緩釋片,血壓控制可。否認心臟病史,無糖尿病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無外傷、手術史。入院后
入院后查體: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可,肝脾不大,雙腎區無壓痛及叩擊痛,輸尿管走行區無壓痛,恥骨上膀胱區無壓痛,尿道口開口正常,會陰部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完善腹部平掃+強化CT示左側腎上腺區見不規則腫塊影,大小約68mmx41mm,輕中度強化,其內可見大塊鈣質密度影(如下圖1-2)。腹部MRI示左側腎上腺上方見不規則多房樣混雜信號影,呈上高下低,DWI呈稍高信號,病變大小約62mmx41mm,與左側膈肌分界不清,雙側腎上腺大小、形態可,內未見明顯異常信號影(如下圖3)
圖1、2示左腎上腺腫塊并鈣化
圖3MRI示左腎上腺區占位
根據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目前診斷為左側腹膜后腫瘤。通過影像學檢查,考慮左側膈肌累及,脾臟形態異常,與脾血管分界不清。既往高血壓病史,腎上腺來源不能排除,按腎上腺腫瘤術前準備即擴容、擴血管2周。期間血壓控制平穩,無頭痛、頭暈不適。術中根據情況聯系肝膽外科會診。2周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左側腹膜后腫瘤切除術+脾臟切除術。術中見粘連嚴重,左腎上方內側,胰腺上方一類似腫物,色白并腫脹,觸之無出血,質地軟,大小約8cm,考慮腹膜后腫物可能,脾臟可能,術中聯系肝膽外科會診,肝膽外科閱片后示腹膜后腫物,否認脾臟。術中緊貼腫物仔細游離,分離至該腫物背側時,發現有動靜脈進入,考慮脾門血管,但該脾臟病變可能,遵會診意見及與家屬充分溝通后同意切除病脾。切除后繼續向上外側游離,緊貼腰大肌,見一囊性腫物,大小約6cm,與膈肌粘連,仔細游離后完整切除。手術順利。剖開囊性腫物,見大量膿性液體流出,未見實性組織,未見鈣化,考慮淋巴管膿腫可能性大。送常規病理。術后病理示腹膜后腫物,多房囊性病變,囊壁構成于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內襯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呼吸道上皮),符合支氣管源性囊腫;脾臟結構大體正常,紅髓擴張,脾血竇淤血、擴張,符合淤血性改變(如圖4)。
圖4病理示支氣管源性囊腫
術后給予抗炎、補液營養對癥支持治療,觀察引流管引流,切口換藥。術后患者病情穩定,恢復情況可,術后5天出院。定期來院隨訪,隨訪期間多次復查腹部CT未見腫瘤復發及轉移。
討論
腹膜后腫瘤指腹膜后間隙的一類腫瘤。按生物學行為分為良性、惡性、交界性。常見的有脂肪源性、平滑肌源性、纖維母細胞源性、神經源性、骨骼肌源性及囊性腫瘤。本例患者診斷為支氣管源性囊腫,病因不明,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主要發生于縱隔內,表現為囊性腫塊,水樣密度,有分隔及鈣化,邊界清晰。
1.圍手術期如何準備
對于這類腹膜后腫瘤來說,術前需要影像學檢查評估腫瘤與周圍血管、臟器的關系,建議常規行強化CT或MRI;備足懸浮紅細胞及血漿,尤其對于RH陰性血型的患者,血型檢查常規;既往高血壓病史或血壓波動大的患者,均需按嗜鉻細胞瘤準備;術中泌尿外科、肝膽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協作,密切配合。術后監測生命體征,控制血壓平穩,觀察腹部體征及引流管引流,積極抗炎、補液營養支持治療。
2.術中腹膜后腫物定位、切除及脾臟處理
術前需根據影像學檢查,明確腫物大體部位,毗鄰關系,熟悉各臟器、血管解剖,若與脾臟、膈肌關系密切,需術前聯系肝膽外科、胸外科等多學科會診,發揮多學科診療模式,必要時術中再次會診。對于術中不能明確腹膜后腫物與脾臟時,需肝膽外科臺上協助,結合脾臟質韌,觸之易出血,脾門血管的特點,仔細鑒別,切忌盲目切除。術中盡可能完整切除腫物,避免出現瘤體破裂,蒸餾水反復沖洗手術創面。術中密切關注血壓波動情況,需麻醉師密切配合,避免血壓波動過大導致創面出血、滲血過多,誘發腦血管疾病。
3.術后注意事項及隨訪
術后需及時復查血常規,該類囊腫復發可能性,定期行影像學檢查明確術區恢復及有無復發情況;密切監測引流管引流情況,引流量不多,可于術后24-48小時內拔除。加強營養支持治療。
總結
腹膜后腫瘤種類復雜多樣,惡性居多,約占80%,良性占20%。臨床缺乏特異性癥狀,早期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常不能及時發現,隨著疾病進展,囊腫繼發感染或體積過大出現壓迫癥狀時可引起腰腹部脹痛不適。因此建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例患者,支氣管源性囊腫,屬于良性腫瘤,建議首選手術完整切除,定期隨訪至關重要。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