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病人的主觀感覺,常規心電圖因記錄時間短,難以更多地發現有關心電圖異常,尤其是心律失常,而動態心電圖(DCG)記錄的是病人日常生活中24小時的動態心電信息,能夠確定心律失常與癥狀之間的關系。
資料與方法
心悸病人110例,其中女57例,男53例;年齡19~81歲,平均57.3±13.5歲。主訴心跳伴心前區不適等心悸癥狀,經訊問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常規心電圖檢查,排除器質性心臟病、高血壓病等,為了解心悸與心律失常的關系,均采用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
方法:采用動態心電分析系統對110例病人進行DCG監測,同時囑受檢者詳細記錄生活日志及相應癥狀。監測完畢將病人信息在系統中回放、分析得出結果。
結果
110例心悸胸悶病人DCG異常情況:24小時DCG監測,102例(92.7%)有不同程度的心電圖異常,其中101例有早搏(91.8%),室上性早搏87例(79.1%),室性早搏51例(46.3%),竇速34例(16.4%),竇緩6例(5.4%),室上速28例(25.4%),室速2例(1.8%),間歇性交替性CRBBB3例(2.7%),房顫1例(0.9%),ST段壓低18例(16.3%),T波低平、倒置25例(22.7%),無異常8例(7.3%)。此外本組結果還顯示,87例室上性早搏中少于100次/24小時有72例(82.8%),>100次/24小時有15例(17.2%),51例室上性早搏中,<100次/24小時有26例(50%),>100次/24小時有25例(49.0%)。
討論
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至不能自主的一類癥狀。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并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忡”的范疇。本病證可見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并存,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西醫學中某些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各種心律失常,以及貧血、低鉀血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等可出現心悸。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心悸成為內科門診的常見就診原因。本組結果表明,早搏和室上速是心悸的常見原因。據文獻報告,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發生各種早搏,其臨床意義主要取決于病因、早搏的性質、持續時間,以及心臟病的基本情況等。有人認為,<100次/24小時的早搏為正常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早搏,不需治療,而>100次/24小時的早搏方有臨床意義。過于頻繁的早搏需要適當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從本文統計資料看出,無確切心臟病史的心悸病人出現的早搏大多屬功能性改變范圍,為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多無臨床意義,非藥物治療包括休息、消除緊張情緒和良好的睡眠是心悸患者治療和康復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組結果還表明,在DCG監測中心動過速也十分常見。究其原因大多有運動、激動等誘因,并多為短暫性。消除誘因就會使心律降至正常范圍。
此外,本組有16.3%患者ST段下移,22.7%T波低平、倒置等改變。由于DCG監測在一定程度上受儀器性能影響,經常生活中體位改變、過度通氣、藥物等因素,可引起類似ST-T變化。此外,動態心電圖上孤立的T波倒置屬非特異性,36%的正常人可間斷出現這種改變。所以在判定性質時應密切結合臨床和受檢者的生活日記,以及ST段壓低的形態持續時間等,以排除生理性干擾所致。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