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位糖友都發生過低血糖癥,血糖過低容易導致昏厥甚至不省人事,非常危險,了解低血糖癥狀有助于防患于未然,低血糖的臨界征兆包括:頭暈、手抖和體虛等。然而低血糖癥狀因人而異,對于糖尿病來說,識別低血糖癥狀還要適當“對號入座”.血糖反應時,患者大多會出現交感神經異常興奮的一系列癥狀,如焦慮、煩躁、行為怪異、饑餓感、心慌、面色蒼白、大汗等。當出現這些癥狀時一般會引起患者重視,通過進餐,食用甜食、甜飲料或甜水果,以及靜脈輸注葡萄糖等,可使低血糖反應很快糾正,癥狀迅速消失。
然而,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受到生理機能減退、并發癥多、內分泌調節差和植物神經病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低血糖的反應性差,造成低血糖早期癥狀不明顯或整個低血糖期的癥狀不夠典型,從而易被忽略或被誤診。
臨床觀察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的臨床表現并不完全一樣。
1、嬰幼兒及低齡兒童低血糖可表現為哺乳困難、哭鬧易驚,易激惹、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渙散,噩夢連連、遺尿等,發生在夜間可表現為尿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必須細心觀察方能發現。
2、成年人發生低血糖往往癥狀比較典型,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饑餓感、心慌、手抖、出虛汗,四肢無力等。
3、老年人,發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以神經缺糖癥狀作為突出表現,如嗜睡、意識障礙、偏癱、癲癇樣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另外。“無癥狀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當中也比較多見。
一旦血糖低于2.5——2.8mmol/L時,就有可能引起低血糖昏迷。據統計,在低血糖昏迷病例中,65歲以上老年人達65%以上,反應老年患者是低血糖昏迷的主要防止對象,對此應給予足夠重視。冬季是夜間低血糖的高發期。因為寒冷的冬季身體能量需求增加,夜長晝短,糖尿病患者在飲食受到控制的情況下,如果能量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容易發生低血糖。有很多患者在冬季凌晨1—3點左右出現低血糖,除了饑餓感和心慌之外,第二天晨起還會感到頭痛、乏力等不適。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猶要警惕低血糖事件的發生。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