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開始,我國長三角地區暴發了由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引發的嚴重疫情。去年3月31日至7月28日,全國共有13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報告,其中45例死亡。這種病毒“銷聲匿跡”約3個月后,去年12月至今,H7N9又開始“活躍”,目前江蘇、浙江等東南沿海省份都有報告H7N9新發病例。
為此Science雜志特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教授發表了題為“Influenza and the Live Poultry Trade”的社論,針對禽流感,以及與其相關的家禽市場管理進行了論述,指出科學研究證明了活禽市場與流感傳播之間的關聯,關閉活禽市場勢在必行。
近年來,禽流感已經成為一個人們聞之色變的敏感詞,早在1878年,意大利發生的雞瘟被認為是第一次有記載的禽流感爆發事件,所幸只在禽鳥中傳播并不威脅人類安全。1918年,全球出現大范圍感染人類的所謂西班牙流感(可能是由與H1N1密切相關的甲型流感病毒引起),波及了當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歷史上爆發過的最為嚴重的流感。
總體來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出現高致病性H5N1感染人的報道,到2003年高致病性H5N1逐漸形成全球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估算約50%—60%的被感染者最終死亡。
在出現禽流感疫情的同時,不少科學家注意到了家禽市場對于這種病毒的傳播,變種的幫助。在中國,這種活禽市場存在已久,從小村莊到大城市,不同禽類的聚集和販賣都是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近年來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令我們對于這種方式產生了警惕,比如流行病學資料表明,目前我國80%以上的H7N9患者感染都是在活禽市場上出現的。廣東省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也顯示,養殖戶家里的禽類H7N9檢出率是百分之零點零幾,而市場活禽的檢出率是2.6%,增加了100多倍。
至2014年4月8日,全國已經確診了258例H7N9病毒感染病例,99個死亡病例,這相比于去年增加了差不多一倍的比率。這也是意味著在下一個感染季節來臨之前,我們必需對這種病毒的傳播方式進行嚴密控制。
科學研究證明了活禽市場與流感傳播之間的關聯,這也就意味著在發現其他有效防止病毒流行的方法之前,必須關閉活禽市場。這也是從一個方面阻止流感病毒演變成可以人際傳播的一種有力手段。
高福教授長期從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領域研究,尤其是在病原與宿主的相互識別和相互作用方面進行了系統性和原創性工作。近年來他的研究組圍繞禽流感病毒也展開了許多方面的研究。
近期這一研究組還在Lancet上發表文章,指出兩個感染人類的新流感病毒H7N9和H10N8具有相似的遺傳背景:源自于鴨子的血凝素(H)基因,和源自于野生鳥類的神經氨酸酶(N)基因。人們往往認為禽流感病毒是從野生鳥類傳到家禽,然后再感染人體的。然而,絕大多數野生鳥類的流感病毒會在家禽體內死亡,難以對人類造成威脅。
H7N9和H10N8病毒都具有家禽H9N2病毒的元件,而H9N2在中國和東亞地區非常普遍。系統發生學分析顯示,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與H9N2發生了內部基因的重配。研究人員認為:對于源自于野生鳥類的禽流感病毒來說,攜帶H9N2的家禽相當于一個孵化器。因此殺死攜帶H9N2的家禽,將是阻止人類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文章呼吁人們關閉活禽市場或者對這些市場進行周期性的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