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1日是 "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睡眠,關愛心臟".近年來,冠心病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專家提醒,不可忽視晚上睡覺 "打呼嚕",須知打鼾憋氣或引發心血管疾病。 "世界睡眠日"前夕,亞太呼吸學會科研委員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白春學教授創議并組織了國內多位從事物聯網醫學和睡眠呼吸領域的著名專家就物聯網在睡眠呼吸疾病的臨床應用達成共識,至此睡眠物聯網這一最新診治技術年內可望有規模地投入運用。
莫名胸痛,竟是"打呼嚕"惹的禍
前不久,年近五十的市民張先生發現自己晚上睡覺時老是胸悶、胸痛。他覺得自己心臟出了問題,便到醫院心內科就診。然而,心電圖、心臟運動平板檢查、冠狀動脈造影等各項檢查做下來,都無法發現病因,令張先生心煩不已。直到張先生的太太提起他晚上總是打呼嚕,主治醫生便建議他到中山醫院呼吸科就診,做了睡眠呼吸監測才發現,張先生患有嚴重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即民間俗稱的"打鼾憋氣",正是這一疾病使他莫名胸痛。
孫先生是一家中等規模企業的老板,他是一名心律失常病人,竇性停搏一度達到7.6秒--按照常規,孫先生應該裝心臟起搏器。孫先生的心臟科醫生很重視他的情況,見他體型偏胖、又聽他說睡覺時老打呼嚕,便建議他做睡眠呼吸監測。檢查結果顯示,張先生晚上有嚴重的呼吸暫停和缺氧癥狀,采用家庭用無創呼吸機等治療手段后再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其心律失常癥狀明顯減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睡眠呼吸障礙與鼾癥診治中心主任李善群教授介紹,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是夜間不明原因胸悶胸痛、不明原因夜間冠心病發作及不明原因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有10%的打鼾憋氣病人患有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心律周期的改變、呼吸暫停時心動過緩,后由于呼吸暫停后過度通氣而出現心動過速,同時出現房室傳導阻滯的概率也明顯高于正常人。
近四成"打鼾憋氣男"有冠心病
李善群教授介紹,鼾癥是最常見的一種睡眠呼吸障礙性疾病,危害性極大。由于夜間發生頻繁的呼吸停止(俗稱"憋氣"),病人常有夜間胸悶、憋氣、憋醒及睡眠不寧、輾轉不安、大汗、四肢亂動等現象,早晨頭痛、精神差、白天嗜睡、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差,久之出現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夜尿多、蛋白尿及性欲低下等全身各個器官系統的病變,嚴重者出現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駕駛時發生交通事故及夜間猝死。
2003年中華醫學會上海呼吸分會組織包括中山醫院在內的六家大型市級醫院對上海1萬名成年人進行睡眠呼吸調查發現,鼾癥的發生率高達40%以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發生率近4%.李善群教授表示,我國有13億人口,僅以2%的患病率計算,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至少有2600萬,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量。打鼾憋氣的病人年齡分布較廣,小至嬰幼兒,高至老年人均可發生,特別好發于肥胖、男性及老年人群。
在美國,每年有38000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都與睡眠呼吸暫停有關。今年的"國際睡眠日"的主題是"關注睡眠,關愛心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貌似無傷大雅、實則有害健康的"打呼嚕"提起警惕。李善群教授表示,打鼾憋氣與發生心血管疾病關系密切。打鼾憋氣對心血管系統有著一系列短期和長期的損害,其可能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誘因,或可能加重病人已有的心血管疾病病情,表現為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增加、病情更為嚴重。
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約37%的男性打鼾憋氣病人患有冠心病,30%的女性打鼾憋氣病人患有冠心病。打鼾憋氣患者呼吸暫停、低氧血癥越重,冠狀動脈受累越多,血管管腔狹窄越嚴重,因此,打鼾憋氣是影響冠心病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老年冠心病人群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患者的心血管病病死率為21.4%,明顯高出病死率為6.2%普通老年冠心病人群。
過半"鼾聲大作"病人患有高血壓
打鼾憋氣是發生高血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李善群解釋道,病人夜間反復發生呼吸停止和缺氧,經神經和體液因素使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出現夜間及早晨血壓增高。有報道,中度以上的打鼾憋氣4年后發生高血壓的機會是正常人的3倍;一半以上的打鼾憋氣病人患有高血壓。
年逾古稀的宋老伯是一名頑固性高血壓病人,需要用到3種以上藥物才能將血壓控制住。醫生對宋老伯進行檢查后確定,他合并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在輔以聯合使用家庭用無創呼吸機等相關治療后,宋老伯的血壓控制起來不再那么費勁了。
李善群教授建議,醫生在治療存在不明原因的心血管疾病或頑固性心血管疾病的鼾癥病人時,不妨問問他晚上睡覺是否打鼾憋氣、觀察他是否屬于肥胖人群,病人自己和家屬也要引起重視,如有打鼾憋氣的情況要及時告訴醫生,以便醫生進行相應治療、盡早消除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急著預約睡眠監測,一等就是半年
意識到打鼾憋氣的嚴重后果,一些病人深感緊張,唯恐治療不及時而影響健康、影響生活和工作,因此急于到醫院進行睡眠呼吸監測從而接受針對性治療。然而,預約睡眠呼吸監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深受打鼾憋氣困擾的市民袁先生告訴記者,他去年預約本市某三甲醫院的睡眠監測,整整預約了半年。 "想想也是,這種監測一做就是一整晚,就這么幾臺機器,人又那么多,那只能排隊等了。 "
白春學教授表示,目前"到醫院看病、門診隨訪"這種醫療模式導致門診就診、候診和等待檢查時間漫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是慢性病、多發病,盡管其危害較大,但患者甚至醫務人員的認知度低,加上睡眠監測耗時、費力,治療和隨訪都需要長期進行,我國現有的醫療診療模式無法滿足需要。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由于睡眠實驗室等醫療資源所限,及時診斷和盡早治療尚且困難,更無法做到提前預警,嚴重并發癥甚至夜間猝死等生命意外時有發生。白春學教授透露,本市某區人口百萬以上,但醫院僅有一臺睡眠監測儀。急需發展新的便民診療技術,使廣大患者獲益。
最新物聯網睡眠監測有望規模運用
白春學教授介紹,物聯網醫學的出現為解決睡眠實驗室等醫療資源不足提供了解決辦法。物聯網的核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用戶端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與物之間進行信息互換和通訊。物聯網醫學指的是通過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和各種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進行信息互換和通訊,實現對服務對象(即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患者)智能化監測、定位和服務的一種科學。
通過物聯網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可以達到遠程診斷、治療及長期管理患者的功能。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基于手機的易醫物聯網醫學并建立了物聯網醫學實驗室,研發了易醫物聯網睡眠呼吸疾病診治技術。得益于物聯網醫學的遠程醫療監控功能,大部分患者可在社區醫院、甚至在家中完成整夜的睡眠呼吸監測,不必再局限于三甲醫院。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患者家中或社區醫院監測的結果實時傳到睡眠呼吸醫學中心,中心醫師可及時指導遠離睡眠呼吸醫學中心的患者的診治。白春學教授表示,物聯網應用于睡眠呼吸疾病的診治,還可克服患者在家庭長期使用呼吸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增強患者在家庭長期治療的依從性、易于進行專業指導和宣傳教育,可起到"云聯知名專家,端享現代醫療"的效果。
由于目前缺乏統一認識和診治規范的綱領性文件,更沒有物聯網睡眠呼吸疾病臨床應用共識或指南,為此,"世界睡眠日"前夕,白春學教授組織國內多位從事物聯網醫學和睡眠呼吸領域的著名專家在完成先期調研后,就物聯網在睡眠呼吸疾病的臨床應用達成共識并形成定稿發表在國際呼吸雜志上,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據透露,目前這一國內外首創的全新的醫療模式及診治技術已在試運轉,預計今年下半年可有規模地投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