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潔教授科研團隊經過13年攻關,完成"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生物學特征研究及化療新方案的創建和推廣應用",系統創建和完善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危險度分層和預后監測技術,從分層治療角度規范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治療。該研究日前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急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是其中最為常見的類型,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升高趨勢。由于AML是一組具有不同生物學特性的惡性血液腫瘤,隨著對其發病機制的認識深入及靶向治療的進展,研究人員提出了對不同預后患者緩解后進行分層治療的概念,尤其近10年來,細胞遺傳學等在AML中的預后提示作用愈加重要,是AML緩解后分層治療最重要依據。
1999年開始,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金潔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研究人員對AML的初診患者進行評估,比如是否存在預后不良因素,包括年齡≥60歲、此前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或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史等。還對患者進行包括NPM1、Flt3基因突變等檢測和細胞免疫學分型,根據這些數據,對患者進行預后分層和危險度分級。
金潔說,根據白血病細胞遺傳學,對患者進行預后分層。預后好的只要化療鞏固即可,預后差的選擇骨髓移植,既減輕了治療的副作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質量。
近日,首個單克隆抗體藥物daratumumab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詳細]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Adynovate(一種新型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