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發現了童年期早期不良經歷對人類行為和發育的持久影響。兒童期早期壓力,諸如在孤兒院撫養的兒童受到的雜亂無章的照顧,已經與后期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學聯系在了一起,但是這些結果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仍不清楚。
Matthew Malter Cohen及其同事研究了16名11歲或更年輕的在孤兒院撫養的兒童以及沒有生活在孤兒院的10名兒童的對照組。為了考慮到人類研究固有的遺傳和環境因素,這組作者通過限制母鼠可獲得的筑巢材料從而為斷奶前的小鼠模擬了這些兒童在孤兒院接受到的貧困的養育。
這組作者報告說,在生命早期接觸雜亂無章的父母照顧的小鼠出現了焦慮行為和杏仁核功能的出現早且長期持續的變化,這對應著孤兒院養育的兒童的情緒反應的增加和杏仁核的變化。
這些變化在這些兒童面臨的壓力因素消失之后長期存在,而且在大腦的前額葉調控區域發育時沒有消失。這組作者說,這些發現凸顯了早期生活壓力如何能夠導致大腦回路的變化以及情緒失調,并且提示這些兒童可能會從及早的干預項目中獲益。
原文檢索:Matthew Malter Cohen , Deqiang Jing , Rui R. Yang , Nim Tottenham , Francis S. Lee ,B. J. Casey .Early-life stress has persistent effects on amygdala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ice and humans.PNAS.October 21, 2013. doi:10.1073/pnas.1310163110.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