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患兒,男,3歲9個月。
主訴:間斷發熱、咳嗽18天。
病史:18天前,患兒受涼后出現發熱,體溫39℃左右,伴流涕、咳嗽,無喘憋、胸痛。于當地靜點頭孢唑林、雙黃連4天,體溫降至37.5℃,咳嗽卻較前加重,偶有痰,痰中無血絲,呼吸略增快,無紫紺。拍胸片為“肺部斑片狀影”,診為“肺炎”,換用頭孢三嗪靜點3天后熱退,癥狀逐漸減輕,換用紅霉素靜點3天后咳嗽消失,復查胸片卻無好轉,故懷疑“肺結核”轉我院,門診以“肺間質病變原因待查”收入院。患兒既往體健,無反復咳嗽、咳痰、氣促病史。患兒祖母3年前曾患肺結核。
入院查體:患兒一般情況好,發育營養中等,呼吸平穩,無缺氧征。全身皮膚無皮疹。淺表淋巴結無腫大,未及頭頸部包塊及顱骨缺損。雙肺呼吸音稍粗,左右對稱,未聞及干濕啰音,心腹無異常,肝脾不大,無杵狀指。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5.7×109/L,N 70%,L 25%,M 5%,血紅蛋白(HB) 124 g/L,血小板(PLT) 304×109/L;C反應蛋白(CRP) 4.02 mg/L;血沉 18 mm/1h; 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PPD) 5U陰性;EB病毒、巨細胞病毒(CMV)IgM陰性;支原體抗體陰性;
血生化、血氣正常;Ig系列正常,CD系列:CD 45%(正常值50%~70%),CD4 28%(30%~45%),CD8 14%(20%~30%);痰涂片未見含鐵血黃素細胞,抗酸染色未找到結核桿菌;
胸片(見圖1):兩肺廣泛分布粗網點狀及小斑片狀陰影,并可見廣泛小囊狀透亮影,部分結節內有空腔;上縱隔不寬,縱隔心影無移位,縱隔肺門未見腫大淋巴結及鈣化。
肺部CT(見圖2):兩肺廣泛間質改變及小泡性氣腫,囊大小不一,壁厚薄不同,伴少量實質病變。頭顱平片:右眶外上方類圓形局限性骨破壞。肺功能正常。
胸腔鏡下肺活檢普通病理(見圖3):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結節內見增生的郎格罕組織細胞,符合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免疫組化:CD1a陽性,CD68陽性,電鏡檢查:肺泡間隔及肺泡腔內可見大量組織細胞浸潤及滲出,但胞漿中未找到特征性的Birbeck顆粒。
治療經過:患兒確診后采用改良LCH-Ⅰ方案化療:甲基潑尼松龍30 mg/kg.d,d1-3;繼以鬼臼噻吩甙(VM26)100 mg/m2,d4-6,以后每3周的頭3天應用同樣劑量的VM26,共8個療程化療,配合免疫治療。現已化療5個月。用藥過程中,患兒無明顯咳嗽、咳痰、氣促等呼吸道癥狀,無反復呼吸道感染,復查胸片及肺部CT均提示“肺內病變較前明顯吸收好轉”,顱骨平片提示“骨破壞較前明顯修復”,肺功能及血氣檢查正常。
診斷: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病例討論:
金玲醫師:該患兒病例特點為:
①幼兒期起病,呈急性經過,病程較短。
②表現間斷發熱、咳嗽、呼吸增快等呼吸系統癥狀。
③肺部體征不明顯。
④胸片、CT等影像學檢查提示兩肺廣泛間質改變伴囊性病變,顱骨平片有眶骨骨破壞。
⑤抗炎后臨床癥狀消失,但胸部X線無好轉。
根據患兒有呼吸道癥狀、廣泛肺間質改變及骨破壞,并結合患兒年齡,考慮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進一步經胸腔鏡肺活檢確診為本病。但患兒臨床表現與肺部改變不一致,能否用本病解釋?是否尚需與其他疾病鑒別
趙順英副主任醫師(呼吸科):患兒為3~4歲幼兒,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時拍X線胸片發現廣泛肺間質改變伴囊性病變。針對該患兒特點應考慮以下疾病:
①EB病毒、CMV以及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均可致肺間質改變,但罕見囊性變,且該患兒無肝脾淋巴結腫大、肝功異常等表現,臨床不支持。EBV、CMV-IgM、支原體抗體均陰性助診除外。
②粟粒型肺結核:可有呼吸道癥狀、肺部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的不一致性,即呼吸道癥狀多不明顯,肺部缺乏陽性體征,X線改變明顯,患兒符合這些特征,并且祖母曾患肺結核,故應考慮。但患兒無結核中毒癥狀,接種過卡介苗,PPD皮試陰性,胸片和肺部CT未見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且未經治療的粟粒性肺結核肺內不會出現囊性改變,并查痰涂片未找到結核桿菌均不支持該診斷。
③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反復發作至慢性期可引起上述胸片改變,但患兒無反復呼吸道癥狀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痰涂片未找到含鐵血黃素細胞可除外該病。
④全身疾病的肺部表現:如惡性淋巴瘤、結締組織病也可出現肺間質改變,但囊性氣腫不符合,且無此類疾病相應的全身臨床表現。
⑤支氣管擴張癥:重癥囊狀支氣管擴張可有囊性改變,但本患兒病程短,無反復咳嗽、多痰、咯血等病史,X線示囊腔大小不一、囊壁厚薄不同與本病X線特點不符,故除外。
⑥慢性間質性肺疾患:如脫屑性間質性肺炎、淋巴細胞間質性肺炎均可有終末肺小泡性氣腫,且常起病隱匿,呈慢性過程,本患兒無慢性病史,血氣、肺功能均正常,故不支持。
⑦肺血管性疾患:如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可表現雙肺彌漫性囊性改變,空腔大小壁厚可不一致,但一般無結節改變,與本患兒X線不符。
⑧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患兒雖呼吸道癥狀不明顯,但肺部X線有典型的網點狀、斑片狀陰影伴肺囊性變,結合顱骨骨破壞及肺活檢病理可確診本病。
曾津津副主任醫師(放射科):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常有多系統、多器官侵害,包括肺部。對肺部病變X線陽性率各地報告不同,約為50%~70%,這是對肺部彌漫性間質病變的重要鑒別診斷之一。其胸部X線改變隨病程及病變浸潤程度而異,早期可表現肺紋理增多、毛糙,肺中內帶低密度之細網交織影,或呈毛玻璃狀;中期典型表現為廣泛、密度不一的網結或粟粒狀影,可伴小結節或片狀浸潤,常伴小囊狀陰影,易致間質肺氣腫和氣胸,病變以兩肺中上野明顯,兩側肋膈角很少受累。當合并肺部感染時更易發生囊性變,炎癥吸收后部分囊性變可消失,但網粒狀改變更為明顯;晚期呈彌漫性肺纖維化,兩肺可呈粗大的條索狀影,并有明顯囊泡形成,最后變成蜂窩肺。該患兒X線改變符合中期典型表現。
本病尚需與其他肺間質病變如急性粟粒型肺結核、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間質性肺泡炎等鑒別。診斷需結合臨床,遇有可疑者尚應作骨骼X線檢查,肺間質病變與骨缺損二者對診斷本病有相輔相成、互相印證的作用。該患兒顱骨骨破壞對本病診斷有極大幫助。另外胸部CT尤其高分辨CT掃描能更清晰地顯示病灶的分布和細微的改變,亦有助于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
吳敏媛主任醫師(血液科):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是一組原因不明、病理上以分化較好的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為共同特點的疾病。其發病與免疫紊亂有關。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全身器官均可受累,而肺部病變可為全身病變的一部分,也可單獨受累,即被稱為原發性肺嗜酸性肉芽腫。肺部浸潤多發生于5歲以內的嬰幼兒。總結本院1958―2002年確診本癥的429例病人,舊分型中勒雪病(LS)173例(占36.9%),肺部浸潤約占80%;韓薛柯綜合征(HSC)94例(21.9%),肺部浸潤40%;而骨嗜酸性肉芽腫(EGB)81例(18.9%),均無肺部浸潤。男女比例為1.5~29∶1。胸片有陽性改變的病人2/3早期可無呼吸道癥狀。當合并呼吸道感染或病變程度達中晚期時才出現明顯呼吸道癥狀,如咳嗽、咯痰、輕重不等的氣促、呼吸困難等,亦可伴胸痛、低熱、體重減輕;重者可出現氣胸、皮下氣腫、縱隔氣腫,甚至呼吸衰竭死亡。部分病人可因肺纖維化發展為肺心病。肺功能早期可正常,隨病情進展,肺纖維化導致肺順應性下降,才出現換氣功能異常、限制性通氣障礙、CO彌散功能下降、低氧血癥。該患兒有細胞免疫異常:CD3、CD4、CD8均較正常減低,尤以CD8減低明顯,可能為本病發病的免疫學基礎。結合本患兒肺部改變、顱骨骨破壞及病理結果可確診本病。本患兒發病年齡大于2歲,受累器官為肺和顱骨,有肺功能受累,依據Lavin-Osband評分法分級,屬1分Ⅱ級,舊分型中屬中間型(骨損害伴內臟侵犯型)。
張永紅主任醫師(血液科):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為反應性非腫瘤增殖性疾患,偶有自發痊愈者,但以慢性發展者多見。2歲以內嬰幼兒往往病情進展較快,全身多器官侵犯,預后不良,甚至有惡變傾向,未經治療的病人病死率達70%~90%,而肺部是本病極易被侵犯的部位。目前我院治療采用:
①聯合化療:常用方案有Gardener方案及LCH-Ⅰ方案。化療后肺中小囊狀氣腫可于數周后消失,而網粒狀陰影消退極慢,可持續數年。
②免疫調節治療:針對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異常,并對合并有肺、肝等重要臟器浸潤者應用胸腺肽等免疫調節劑治療效果良好。
③積極控制并預防感染:應用有效抗生素積極控制感染,合并氣胸時及早行胸腔閉式引流,使患兒度過呼吸困難的危險期,為進一步化療贏得時間。
因本患兒以內臟侵犯為主、肺部病變較重,故選用LCH-Ⅰ方案,配合口服胸腺肽,通過免疫調節加化療的方法,一方面改善機體免疫,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郎格罕細胞的惡性化趨勢,使肺部病變逐漸減輕。既往認為如此廣泛的肺間質病變是不可逆的,易發展為肺纖維化、肺心病,本例患兒經過有效治療,病變明顯減輕,取得了良好療效,故廣泛肺間質病變并非絕對不可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肺部病變進展至不可逆的程度,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吳敏媛主任醫師(血液科):本病約35%的病人死于肺部病變的氣胸、肺氣腫、肺心病或呼吸衰竭,病情進展兇險,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0年來,我院在治療方法上不斷探索、總結合改進,根據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并定期隨診觀察,隨時加以調整,使肺部病變的并發癥如氣胸、肺氣腫等發生率明顯降低,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總有效率由10年前的79.6%升至90%;總死亡率由21.8%降至5%以內,使病人預后得以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