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人類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之一,全球每年約有 800 萬人死于癌癥,比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加起來還要多。人類也一直未放棄同癌癥的斗爭。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作為對世界上對生理學和醫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而設立的,頒獎儀式于每年12月10日在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琳學院舉行。諾貝爾醫學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已有7項與癌癥相關的研究獲得了該獎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七次諾貝爾獎的回顧來探求科學家和醫生們在尋求解決癌癥疾病道路上的足跡,以饗讀者。
(一)1926年約翰尼斯·菲比格-“寄生蟲致癌說”
丹麥醫學家約翰尼斯·菲比格在1907年在科研中發現了一種他稱為螺旋體癌(Spiroptera Carcinoma)的生物,并發現這種生物能夠引發老鼠的癌癥,因此提出了“寄生蟲致癌說”,并于1926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然后在約翰尼斯·菲比格去世后的數年里,其他科學家卻不能重復他的實驗結果,并發現螺旋體癌并非是造成小鼠癌癥的原因,菲比格所描述的癌變實質上是 白鼠胃粘膜上皮細胞的化生現象。
約翰尼斯·菲比格
(二)1966年裴頓·勞斯—“病毒致癌說”
1901年來自美國的裴頓·勞斯將雞的結締組織瘤的無細胞濾液注射于健康雞后,發現健康雞同樣發生腫瘤,并提出了“病毒致癌說”.裴頓·勞斯也因此于196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隨后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不斷發現些病毒與癌癥相關的例證,如E B病毒與鼻咽癌,單純皰疹病毒與宮頸癌,肝炎病毒與肝癌。
裴頓·勞斯
(三)1975年戴維·巴爾的摩、羅納托·杜爾貝科以及霍華德·馬丁·特明-“發現腫瘤病毒和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1970年美國人戴維·巴爾的摩、羅納托·杜爾貝科以及霍華德·馬丁·特明對引發“勞斯肉瘤”的病毒研究后證實該病毒是單鏈RNA病毒,并發現了逆轉錄酶,該病毒通過逆轉錄酶將RNA逆轉形成互補DNA(c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細胞染色體中,進而觸發細胞的非正常增殖而轉化為癌細胞。這三位科學家于197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四)1989年邁克爾·畢曉普以及哈羅德·法姆斯-“原癌基因的發現”
在原癌基因發現之前,科學領域一直認為癌癥是由病毒基因所致,來自美國的邁克爾·畢曉普和哈羅德·法姆斯同時也在研究腫瘤病毒的熱潮之中,但是他們發現肉瘤病毒所含有的致癌基因。在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正常細胞的基因組都能找到,因此他們認為不是由于病毒的侵入導致癌基因進入細胞,癌基因的產生是由于正常細胞的基因發生變異所致,而這種基因被稱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的發現為癌癥的早期診斷和預測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從而使癌癥真正進入分子研究時代。
(五)2001年利蘭·哈特韋爾、蒂姆·亨特以及保羅·納斯-“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
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利蘭·哈特韋爾與英國科學家蒂莫西·亨特和保羅·納斯,以表彰他們在生理學或醫學研究領域中發現了細胞周期的關鍵分子調節機制。
他們采用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并以酵母為模式生物,確定了在真核生物中控制細胞周期的兩種因子:細胞周期依賴性蛋白激酶(CDK)和細胞周期蛋白。細胞周期控制中出現的基因缺陷可能會導致染色體的變異,三位科學家的發現可以用于“腫瘤診斷”,并為治療癌癥提供另一種思路。
(六)2008年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發現引發宮頸癌的人**狀瘤病毒”
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于20世紀70年代發現引起女性宮頸癌的病毒是人**狀瘤病毒。在20世紀80年代豪森在宮頸癌的活組織切片中發現了新的人**狀瘤病毒并成功的克隆了引起70%宮頸癌病例的兩例人**狀瘤病毒。豪森的研究成果直接促使了預防宮頸癌的人**狀瘤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從而大大減少了世界上宮頸癌患者的比例。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七)2009年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以及杰克·紹斯塔克-“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被授予給了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以及杰克·紹斯塔克,以表彰他們“發現并解釋了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以及杰克·紹斯塔克在最初的合作研究中發現端粒中一段獨特的DNA序列保護染色體免于退化,后來布萊克本的博士生卡羅爾·格雷德發現了參與端粒DNA**的一種逆轉錄酶-端粒酶,從而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癥的奧秘。目前大量的體內外實驗均證明抑制端粒酶活性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效應,因此有理由相信端粒酶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治療性靶標。
在面對癌癥的威脅時,人類從未停止過斗爭,正是有著諾貝爾獎獲得者般的探索精神,各國的科研以及醫學工作者不斷取得創新和進步,但是消滅癌癥的任務仍任重而道遠。最后與大家共享華羅庚教授的警句:“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參考文獻:
1:劉學鋒,趙文先,楊平。癌癥研究進入分子時代—兼評198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貢獻。醫學與哲學,1990年。
2:王世成。諾貝爾醫學獎與癌癥研究。家庭醫學,1994年。
3:曉天。他們為治療癌癥帶來希望—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簡介。科學性聞周刊,2001年。
4:劉念龍。用30年追尋宮頸癌***—諾貝爾獎得主豪森的故事。南方周刊,2008年。
5:崔浪軍,胡蘇寶。人類抗衰老與癌癥治愈的福音—解讀2009年諾貝爾生理獎和醫學獎。中學生物教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