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68歲患者,
因突發寒戰、高熱40度3小時,伴右腿腫及散在紅斑,于1998年9月29日急診入院 .患者12年前因左側卵巢癌做婦科盆腔根治性切除手術(切除雙側卵巢、子宮、輸卵管、大網膜)。病理診斷為左側卵巢黏液囊性低分化癌
化療3年后再次開腹“二探”,并做腹腔淋巴結徹底清掃。其后有右下肢及下腹淋巴腫脹,其后發生過幾次類似的突發寒戰、高熱
入院時查體:
高熱病容,煩躁不安,體溫40.2度,心律104/分,血壓120/85, 右下肢周徑較左側相同部位約大4厘米, 右大腿散在紅色斑,有的為分散點、片,有的互相融合呈地圖樣,壓之褪色,輕度壓痛
化驗:白細胞13000 中性
診斷:右腿丹毒
入院后,給予大量廣譜抗生素靜脈點滴。體溫有下降趨勢。但當天夜間,患者再次發生寒戰,體溫又升高,用退燒藥后下降
次日,患者突發劇烈腰痛,向右腿放射,不能動彈,稍微搬動即疼痛難忍。急請骨科會診,考慮因寒戰導致腰椎間盤突出。拍腰椎片,未見異常。腰部CT,見L5、S1椎間盤輕度突出征骨科醫生認為,輕度椎間盤突出為老年人常有,不能解釋如此劇烈的腰痛
其后,患者體溫逐漸復常,但腰痛絲毫未減輕
因患者有腫瘤病史,為除外腫瘤轉移,于10月18 日做全身骨掃描,發現腰骶部放射濃聚區(圖)
同位素骨掃描:
L5S1 :
同位素濃聚區
膀 胱
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內科和骨科老主任進行了一次深入分析。復習了全部病史和此次住院期間的各項檢查結果
查出患者1986年第一次手術前CA125曾高達130以上,術后28,其后歷次復查均在10左右,此次住院期為7.6~8.5;入院時血沉曾達79/1小時,隨著體溫復常,漸降為54、28、16、6;肝、腎、脾、胰及盆腔B超未發現腫瘤病灶
特別指出,通常腫瘤骨轉移應為漸進性發展,不應突發疼痛;應主要出現于一或數骨內,而不應位于相鄰的骨面。這些情況,不支持腫瘤復發或轉移。認為系丹毒向深部擴展,沿淋巴管經腰椎間隙進入骨髓,引起化膿性骨髓炎的可能性更大。
根據丹毒常見致病菌特點,決定停用昂貴的廣譜抗生素,改用大劑量青霉素靜滴。三天后,患者腰痛開始減輕,一周后能勉強起床,一月后腰痛基本消失,能自由活動。雖然其后1月、3月MRI復查,上述病變所見仍不變,但迄今數年,病人情況一直良好。事實說明,當時臨床醫生們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
本例診斷治療經驗很值得吸取。影象科的診斷無可厚非,是從影象所見出發,結合臨床情況做出的結論。可以說,影象科室是忠于影象所見,并注意到結合病史,做出判斷,并非輕率下結論。但應該肯定,臨床醫生們的思維過程更加深入,更加貼近客觀,仔細分析了臨床現象的具體發展經過。在影象科室已有明確結論后,仍敢于獨立思考,做出判斷。沒有堅實的基本功,是很難做到這點的。
試想,如果按影象學診斷意見進行化療及放療,患者將不可避免地承受它們帶來毒副反應的損害雖然骨髓炎在不用抗生素的情況下,也可能逐漸減輕或痊愈,但必將遷延日久因為,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對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將不利于炎癥吸收且此種在診斷上的誤導,對今后的病情分析,將帶來一些假象,也可能導致更多的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