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囊腫可發生于三對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腫及先天性囊腫兩種類型,潴留性囊腫最多見,其常發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為腮腺,頜下腺囊腫非常 少見,是由于導管縮窄,或腫瘤、牙結石、損傷、寄生蟲等造成導管阻塞所致,這種情況是一種間斷的阻塞,在沒有炎癥時,導管的近心端腺泡擴張,形成潴留囊 腫。先天性囊腫多見于腮腺,是由于胚胎發育時期遺留于深部組織內的上皮成分發展而成,發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腫稱為粘液腺囊腫,發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腫則按其 發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腫、頜下腺囊腫及腮腺囊腫。
涎腺囊腫治療以手術治療效果較好,手術應將發病之腺體同時摘除。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抗感染選用碘胺類藥物(如復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紅霉素、青霉素 等);體質差或并發感染者常聯合用藥。較常用為: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青霉素)+作用于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如慶大霉素)+作用于厭氧菌的藥物 (如滅滴靈);手術前后感染嚴重或有并發癥者可根據臨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涎腺囊腫治愈標準:
1.涎腺囊腫治愈:治療后,囊腫消失。
2.涎腺囊腫好轉:治療后,尚殘留部分囊腫上皮或病變腺體。
3.涎腺囊腫未愈:治療后,囊腫未消失。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