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18日呼吁各國加強監測青蒿素類抗瘧疾藥物的療效,以防止瘧原蟲對這類藥物產生抗藥性。
2009年2月,世衛組織曾確認,泰國、柬埔寨邊境地區一些患者體內的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產生抗藥性,這為世界防止瘧疾敲響了警鐘。
世衛組織在18日發布的《2000-2010年全球抗瘧疾藥物療效及抗藥性報告》中稱,全球受瘧疾威脅的國家中,僅有三分之一對抗瘧疾藥物療效實施有效監測。
世衛組織負責瘧疾防止官員因此呼吁,為讓青蒿素類藥物在全球抗瘧疾斗爭中繼續發揮作用,受到瘧疾威脅的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對青蒿素類藥物療效進行全國范圍內的有效監測,此外各國在這方面應攜手努力。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傳播,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發病較多。瘧疾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嘔吐等,嚴重時可引起死亡。氯喹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等曾是抗瘧疾的特效藥,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瘧原蟲對其產生抗藥性。此后,青蒿素藥物逐漸在全球抗瘧疾斗爭扮演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