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歷摘要
患者女,47歲,因“發作性眩暈一月余”來診。患者于一月前夜間睡醒后突發頭暈,視物旋轉,不敢睜眼。此后經常出現平臥轉頭或低頭時幾秒鐘后出現視物旋轉或閉目有自身旋轉感;每次發作1分鐘內自行緩解,反復頭暈、頭脹數日,伴有惡心、嘔吐,呈非噴射性,無肢體活動不靈,無耳鳴耳聾,無頭痛,無意識障礙,無二便功能障礙。遂去外院神經科診治。經查血常規、尿常規、血流變大致正常,肝功、腎功、血糖、血脂、電解質正常。心臟彩超:三尖瓣輕度反流,左心功能測定未見異常。頸部血管超聲正常、頭部平掃:1、腦MRI平掃未見異常。2、透明隔間腔。3、兩側篩竇及上頜竇輕度炎癥。頭部CTA、頸部CTA:1、兩側CCA分叉處非鈣化斑塊,輕度變窄。2、LA1段輕度狹窄。3、左側小腦上動脈輕度狹窄。4、RP1段纖細,RPCoA開放。頸椎片示頸椎退行性變。
外院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椎基底動脈系統)周圍神經病變”收入院。入院后給予“疏血通,三德通,銀杏達莫,血栓通,小牛血,丁咯地爾,前列地爾”等藥物改善循環、保護腦細胞等治療,病情稍好轉。于出院前一天再次出現發作性頭暈,床旁轉頭及坐位轉為平臥位時明顯。患者來我院就診。
患者自發病以來,眩暈不發作時精神、睡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無“肝炎、結核”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生于本地,未到過疫區及牧區,無煙酒及其他特殊不良生活嗜好;無家族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
T36.4℃, P80次/分, R 20次/分, BP120/80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情語明,主動**,查體合作。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淋巴結無腫大,眼瞼無水腫,結膜無充血,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無眼震及復視。耳鼻外觀無異常,口唇無發紺,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頸軟,無抵抗;甲狀腺不大,無頸靜脈怒張及頸動脈異常搏動,無血管雜音;胸廓對稱,無畸形,觸診語顫均等,雙肺叩診清音,雙肺聽診未聞及干濕啰音,肺肝濁音界位于鎖骨中線第五肋間,心前區無隆起,心臟聽診無器質性病變,腹平坦、未見腸形及蠕動波,肝脾無腫大。雙側巴氏征及克氏征陰性,四肢反射對稱,深淺感覺無減退。Dix-Hallpike測試結果陽性。
臨床診斷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診斷依據
1 中年女性,發作性眩暈一月余。
2眩暈出現在平臥轉頭或低頭幾秒鐘后;具明顯的旋轉感,患者視物旋轉或閉目有自身旋轉感;眩暈在不到1分鐘內自行停止;頭回到原來位置可再次誘發眩暈。
3 Dix-Hallpike測試結果陽性。
4后經進一步視頻眼震電圖檢查:位置性試驗(+)。
◆ 鑒別診斷
頸性眩暈:主要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眩暈,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常伴有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等,有時可以有黑朦、復視、弱視等,癥狀持續時間短暫。患者經頸部CTA檢查已排除。
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全:主要臨床表現是急起的眩暈,常為首發癥狀;伴有惡心、嘔吐、平衡障礙、站立不穩和雙下肢無力。患者頭部CTA:1、兩側CCA分叉處非鈣化斑塊,輕度變窄。2、LA1段輕度狹窄。3、左側小腦上動脈輕度狹窄。4、RP1段纖細,RPCoA開放。患者有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障礙,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引起眩暈的根本原因。
◆ 治療
BPPV的治療以管石復位治療為主。該療法的有效率為71%~92%。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證明管石復位治療的有效率為89%。針對受累不同的半規管分為兩種復位法。
Epley手法(針對后半規管耳石癥):①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懸頭位,并向患側扭轉45°;②頭逐漸轉正,然后繼續向健側偏45°;③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使其側臥于治療臺上,頭部偏離仰臥位達135°;④坐起,頭前傾20度。完成上述4個步驟為1個治療循環,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Barbecue翻滾法(針對水平半規管耳石癥):①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平臥,頭向健側扭轉90°;②身體向健側翻轉,使面部朝下;③繼續朝健側方向翻轉,使側臥于患側;④坐起。完成上述4個步驟為1個治療循環,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 總結
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一常見的內耳機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暈癥的20%左右,此病雖然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經科首診,且多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性眩暈而延誤了治療。現結合文獻,對其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診治作進一簡要總結以增加對該疾患的了解,減少誤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