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屆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2013)于9月23-27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當地時間9月27日上午,邁克爾·貝格爾(MichaelBerger)辯論場上熱鬧非凡,圍繞著“新型基礎胰島素是越長效越好嗎?”的主題,正反雙方引經據典的精彩博弈掀起了本次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年會的一個小高潮。最終雙方“化敵為友”達成對立統一。
正方——新型長效胰島素優勢多
正方、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LuigiMeneghini教授
Meneghini教授把開篇陳辭的重點放在了列舉新型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的優點上。他援引研究數據表明,新型長效基礎胰島素具有優越的藥代動力學特性(血清半衰期更長、生物學效果在24小時內更均一穩定)和可靠的療效,整體低血糖風險不增加而夜間低血糖反應更少,并且不存在某些人擔心的“蓄積”現象(以德古胰島素為例,每日一次給藥,2~3日后達到血清穩態)。此外,長效胰島素對于遺漏或者重復給藥等差錯的“寬容性”也更好,藥物的血清濃度波動較小。
反方——長效不是新型基礎胰島素的唯一目標
反方、英國紐卡斯爾大學PhilipD.Home教授
Home教授并未就正方所述新型長效胰島素的優勢“接招”,而是劍走偏鋒地提出論點:“長效”是唯一目標嗎?他同樣引經據典,表明其他特性的重要性。首先,他列舉胰島素研發歷史上魚精蛋白鋅胰島素和牛特慢胰島素的缺陷表明,除了作用時間,胰島素皮下吸收的變異性和生物利用度的變異性同樣是必須關注的問題。隨后,他提到正在開發、每周一次給藥的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指出這使臨時的劑量調整變得非常困難,接受這種超長效胰島素甚至可能給患者帶來危險,比如患者一旦發生周末活動量增加、臨時生病影響了進食、或者使用了另一種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等未能預見的情況,預先給予超長效胰島素就很難應變。
國內專家現場點評
解放軍總醫院陸菊明教授在會后應邀對這場辯論做了簡短點評,他指出,雙方的辯論很難截然分出對錯,只是引導我們正確、全面地理解新型基礎胰島素;對此類產品而言,除了一定程度的長效之外,吸收度、生物利用度、藥效穩定性等因素同樣重要。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