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大佬李開復罹患淋巴癌一事充分顯示出名人效應,癌癥成為最近大家議論焦點。骨轉移是腫瘤患者中常見的癌細胞轉移部位,它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危害不亞于腫瘤本身。在骨轉移中,又以脊柱轉移為甚。
以往很多患者一得知出現類似的骨轉移就有放棄治療的想法。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骨外科主任沈慧勇教授指出,其實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骨轉移瘤的出現并不總是癌癥終末期的“宣判”.實際上,結合原發腫瘤的病理類型,對合適的病例進行脊柱轉移癌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不但可以及時緩解疼痛,還可以“帶瘤”長期存活。
四至八成癌癥患者出現骨轉移
脊柱是全身多種癌轉移的好發部位,在腫瘤的病人中,有40%——80%出現骨轉移。據沈慧勇教授介紹,統計顯示,脊柱轉移的病人20%以上有神經損害,75%的骨轉移發生于乳腺癌、肺癌、腎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因此,如何有效治療癌細胞脊柱轉移,對于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沈慧勇表示,脊柱骨盆腫瘤結構解剖的特殊性,惡性腫瘤完整切除較為困難,局部面臨復發的高風險。所以,以往很多患者一知道骨轉移就有放棄治療的想法。其實是非常錯誤的。
手術結合放療提供新治療手段
沈慧勇還談到,以往臨床醫師常通過術后輔助性放射治療進行彌補,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一種新的術中放射治療技術Intrabeam逐漸開始在臨床上應用,可以直接、精確定位瘤床和需要照射的區域,直接殺傷手術區域殘留的癌細胞,顯著降低對局部的復發率,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組織免受或少受不必要的照射,減少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此外,上世紀70、80年代傳統術中放療系統通常是在放療科進行,放療設備笨重,不能精確定位瘤床,周圍組織損害嚴重,放療后,患者還須經過長途搬運才能到手術室手術。而新術中放療系統是經改進的手術室專用的電子束直線加速器,無特殊放射防護要求,患者可在手術室直接進行放療,避免從放療室接受術中放療后再運回手術室完成手術,減少手術風險。
日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在華南地區率先引進該術中放療系統,由沈慧勇院長組織專家成立術中放療小組進行深入研究探討,進一步完善了術前、術中、術后放療體系,并把手術與放療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患者提供了新的腫瘤治療手段。沈智慧認為,隨著微創手術、后路全脊椎切除手術等手術的技術的提高,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相比傳統技術已經明顯減輕,術后恢復更快,而且也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已有明顯改善。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