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年伊始,衛計委就發出消息稱今年的醫改重點為優先發展縣級醫院,并選擇300個覆蓋縣域人口較多、基礎較好的縣醫院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香港醫院管理研究專家莊一強非常贊賞這一做法,他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關鍵在于推動目前在整個醫療體系中占大多數的縣級醫院的改革”。
健康報:國家將醫改重心下沉到縣級醫院,對此,您持怎樣的看法?
莊一強:我很高興看到醫改能有這樣的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的2萬多家醫院中,綜合性三甲和專科三甲醫院的總數為1000多家,而縣級醫院的數量則超過了6000家,服務的人口總數也達到了9億。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關鍵在于推動目前在整個醫療體系中占大多數的縣級醫院的改革。
中國縣級醫院如果不能完成轉型,新醫改的成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通俗地說,如果在一個班級當中,平時成績在95分以上的學生有5人,80~95分的大約有15人,而始終在及格線上下徘徊的學生有30多人,班主任想要提高全班的平均成績,就必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這30多個人身上。
健康報:作為非大陸的第三方研究機構,您所在的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是怎樣看待近年來大陸縣級醫院整體的生存和發展現狀的?
莊一強:此前,我們對大陸的100多家縣級醫院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并以區域分布相似的13家中小型三甲綜合醫院為參照組進行了分析研究,基于此次調查推出了幾篇系列調研文章,其中一篇為《轉型期基層醫院生存與發展特征分析》。總體來看,基層縣級醫院目前的生存狀況還相對較差,技術落后、醫療設備差、醫護配比不合理、科研能力弱。但是,縣級醫院近幾年的發展也是很迅速的,醫療設備投入迅猛增長,人員結構優化速度快、力度強,為基層醫院改變不佳的生存現狀提供了支持。
從調查數據看,基層縣級醫院的年床均門急診人次數只有參照組的65%,而年床均出院人數則略高于參照組,這說明縣域居民普遍存在“診斷去三甲,治療回基層”的現象。無論在技術還是設備上,縣級醫院都要落后于三甲醫院,而基層醫院與中小型三甲醫院的門急診次均費用沒有太大差異,患者在“趨高性”就醫心理的驅使下,普遍選擇到三甲醫院進行診斷。治療階段,由于在基層醫院治療的醫藥費用報銷比例相對較高,報銷難度相對較低,同時在基層醫院治療住院時間短,也省去了家人住院陪護的勞頓,所以在基層醫院具備治療條件的前提下,患者往往選擇到基層醫院住院和治療。
對基層醫院醫療設備資產分析發現,不管是每床醫療設備還是醫療設備占固定資產比例,研究組均與參照組存在明顯差距,基層醫院醫療設備資產存量明顯低于中小型三甲醫院。基層醫院醫療設備落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患者對三甲醫院衛生服務的過度利用。
在人員配備方面,基層醫院醫生與護士數量的匹配不合理,1名醫生尚不能匹配到1名護士,而參照組1名醫生則能匹配到近1.5名護士。學歷結構上,基層醫院高學歷人才(博士、碩士)的比例明顯低于參照組,造成基層醫院高學歷人才比例較低的原因除了收入差距和職業發展前景的差距以外,由于基層醫院作為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一部分,主要收治多發病和常見病,對于想在專科研究方面發展的醫生吸引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對基層醫院發表科研文章數量分析發現,基層醫院醫生人均在各級期刊上發表文章數量均低于參照組,尤其是***和省級期刊文章數量。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國東部四個典型經濟區進行分析發現,廣東省基層醫院科研能力評分只有0.78分(滿分5分),位居全國之末,但其生存狀況則處于全國前列。因此我認為,在我國現有體制下,不同層級醫院承載著不同的職責和任務,過度強調基層醫院的科研能力反而會影響基層醫院主要業務(醫療)的開展,最終影響對居民醫療服務的提供。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