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房阻滯
一、背景知識
竇房阻滯(sinoatrialblock,SAB)又稱竇房傳導阻滯。竇房阻滯與竇性停搏相似,也是以一段時間內的P-QRS-T波脫落為特征。1979年Bigger認為,竇房阻滯可由自律性、傳導性或兩者均受損引起。Ⅰ、Ⅲ度竇房阻滯在體表心電圖上無法診斷。Ⅱ度竇房阻滯因心房的節律發生了改變而容易識別。Ⅱ度竇房阻滯在心電圖診斷中也分為兩型:Ⅰ型和Ⅱ型。Greenwood和Finkelstein報道,17%的竇房阻滯患者發生了文氏現象(Ⅰ型)。
二、發生機制
竇房結電圖的記錄技術,提示了不現機制的竇房傳導阻滯,如雙向的竇房傳入和傳出阻滯、單向的竇房付出阻滯等。組織病理學研究顯示,竇房結細胞的數量與年齡成反比;慢性竇房阻滯與竇房結或其周圍組織廣泛纖維化有關;竇房結缺血很少導致竇房傳導障礙。
三、心電圖診斷標準
1、Ⅰ度竇房阻滯:竇性激動到達心房的傳導時間異常延長,但體表心電圖無法診斷。
2、Ⅱ度竇房阻滯:竇性激動傳導致心房的過程部分受阻,造成P波脫落,可分為兩型。
⑴、Ⅱ度Ⅰ型竇房阻滯(文氏型)
①PP間期進行性縮短,直到P波脫落出現長PP間期。
②長PP間期小于最短的PP間期的兩倍。
③長PP間期前的PP間期最短。
④上述現象可反復出現,其竇房傳導比例常是3:2、4:3、5:4、6:5等
⑵、Ⅱ度Ⅱ型竇房阻滯
①規律的PP間期中,突然出現一個長PP間期,其間無P波。
②長PP間期與短PP間期成倍數關系,常呈2-3倍。
③竇房傳導比例規則或不規則。
⑶、Ⅲ度竇房阻滯
竇性激動完全被阻滯,不能傳達心房。體表心電圖中無法與長時間的竇性停搏相區別,在好多情況下從治療的角度出發,兩者沒有區分的必要。
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Ⅱ度Ⅱ型竇房阻滯
四、臨床意義
竇房阻滯多為暫時性的,常見于迷走神經功能亢進或頸動脈竇過敏者。持續的竇房阻滯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高血鉀及藥物(洋地黃、奎尼丁)也可引起竇房阻滯。輕度、偶發的竇房阻滯不會引起明顯癥狀,多屬功能性,持續的嚴重竇房可由于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暈厥、阿斯綜合征甚至猝死。
五、參考文獻
1、周建華主編.實用臨床醫學叢書實用臨床心電圖手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9
2、唐文軍主編.心電圖精要與圖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1
3、陳建新編著.新編心電圖簡明診斷標準[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
4、盧喜烈主編.心電學技術規范化培訓綱要[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12
5、史訓凡,楊天倫,裴志芳主編.湘雅經典心電圖診斷圖譜及解析[M].2014
6、陳清啟主編.心電圖學第2版[M].2012
7、蘇拉維茨(BorysSurawicz)著;尼蘭斯(TimothyK·Knilans)著;郭繼鴻譯;洪江譯.周氏實用心電圖學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01.
8、程樹槃林琦等心律失常的心電圖與電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