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肺康復
2018-08-18 15:03
閱讀:3952
來源:愛愛醫
作者:夏寶軍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肺康復治療是循證醫學的綜合治療,包括呼吸訓練、運動訓練、排痰訓練、營養支持等治療方法。其中,呼吸訓練是核心,運動訓練、排痰訓練、營養支持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致殘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歲以上發病率已高達9%~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患者經治療好轉后進入穩定期,而穩定期的管理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管理的好可以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進行性發展。但是如何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指導呢,如何幫助患者進行相應的肺康復呢?

圖片來源:123RF
呼吸訓練:
(1)縮唇呼吸法:快速吸滿一口氣,呼氣時像吹口哨一樣慢慢“吹”出。此法可防止氣道和小氣道因肺內壓過高而過早塌陷,促進肺泡內氣體的排出,從而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以緩解缺氧。
(2)暗示呼吸法:主要使用觸覺誘導腹式呼吸。
(3)緩慢呼吸:吸氣呼氣的時候,要均勻緩慢,最好把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種方式都動員起來。此法有助減少解剖死腔,提高通氣量。
(4)膈肌體外反搏法:通過膈神經電**技術增強膈肌收縮力。此法需使用低頻電脈沖或體外膈肌反搏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無力,呼吸訓練對于穩定期患者的康復治療也顯得較為重要。馮曉敏等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呼吸訓練后呼吸頻率、動脈血氣分析、6MWD、呼吸困難評分等方面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
排痰訓練:
常采用痰液引流、胸部叩擊、咳嗽促進和霧化吸**合治療,以促進排痰和清除氣道。此外,超聲霧化、超短波等物理因素也具有抗痙攣、抗炎作用,有利于保護纖毛和咳痰。
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是肺康復治療的核心,主要涉及運動的方式、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
(1)下肢運動:常用的方法有快走、慢跑、劃船、騎自行車、爬山等,對于更好的條件也可以進行跑步機和動力車運動試驗。Dodia等發現,有氧運動后患者6MWD和情緒狀態明顯改善。
(2)上肢運動:上肢有氧運動能幫助呼吸肌產生更協調的運動,從而有助于呼吸,改善呼吸肌效率,增加通氣和緩解癥狀的效果。
(3)耐力和力量訓練:Strasser等人認為漸進式力量訓練不僅可以提高骨骼肌的肌肉力量,還可以增強患者的運動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運動強度直接關系到肺康復治療的療效。最初,患者可以耐受運動,然后逐漸增加鍛煉時間和強度。運動強度在最大耗氧量的50%和最大耐受值的60%到80%之間。研究表明,低強度運動訓練可以改善穩定期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訓練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堅持效果更好。

圖片來源:123RF
營養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長,反復發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嚴重的營養不良可以影響病情和預后。
營養支持的基本原則:
(1)飲食應富含蛋白質、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2)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熱比分別為20%、20%~30%和50%~60%。采食量為1.5~2g/(kg·d)。
(3)每日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研究發現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營養治療后血清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和體重指數均顯著升高,提示營養支持對穩定COPD的康復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肺康復治療是循證醫學的綜合治療,包括呼吸訓練、運動訓練、排痰訓練、營養支持等治療方法。其中,呼吸訓練是核心,運動訓練、排痰訓練、營養支持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康復目前仍有較大的差距。多數患者得不到有意義的肺康復指導,因此,穩定期患者需要醫務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干預措施,建立綜合康復干預方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