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的《人民日報》報道稱:經過三年的醫改,《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五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面完成,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
目前五項重點改革的任務已經全面鋪開,但是否能為中國的階段性醫改定義為“完成”?
“目前的醫改尚未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只是一個試點,不等于成功。”哈爾濱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衛生巾濟專家杜樂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2009-2011年重點抓好五項改革: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二是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而這五項改革,旨在著力解決群眾反應較多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當3月23日哈醫大一院發生那場血案時,我們還能否說目前的醫改已完成?
“哈醫大一院事件,其實就是我們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比較薄弱,導致大醫院患者多,哈醫大一院的醫生一天在門診看200多個病人,醫生還能堅持對每個病人都解釋到位嗎?而且態度也會出現不耐煩。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醫院的病人太多,基層醫院還留不住病人,服務能力低,不能解決老百姓的(看病)問題。”杜樂勛表示,“醫生下不去,醫改就成功不了。”
而事實上,在五項改革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的服務體系這項任務,想要完成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特別是醫療衛生人才的問題。
而要想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問題,必須上層的醫生得下去。“基層醫生的服務水平還不夠,而大醫院的醫生不能夠下到基層,雖然國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但是這僅僅是允許,并沒有制度出臺,醫生還不能進行多點執業。”杜樂勛說。
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上不去,老百姓就醫就會涌向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掉。杜樂勛表示,要想改變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問題,必須讓大醫院的醫生下去,但是現在改不了,現在的醫生是醫院的職工,醫生也不愿意改變這個身份,因為他需要靠這個身份去晉升職稱,但是基層需要全科臨床醫生,必須是本科以上有一定的資質才能解決基層服務能力弱的問題。
而針對全面鋪開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杜樂勛表示,只有新農合做得比較好,一是新農合總量控制比較好,另外執行了重、特大疾病的醫療救助。但是對于醫保來說,總量控制每年都出總額,因為管理醫院和醫保的是兩個婆婆,醫院超標的時候,醫保部門無力去管。
《人民日報》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初步回歸公益性,醫院、醫生的收入不再從藥品消瘦收入上獲取,而是由多渠道的補償機制補足;基本藥物零差率消瘦在所有**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但是事實上,基層醫療機構的補償尚沒有完全到位。一位鄉鎮衛生院的醫生表示,針對藥品的15%的補償還沒有給,而且公共衛生服務的費用,依然沒有到位。
補償不到位,直接影響的就是鄉鎮衛生院的正常運轉。“目前地方財力能保證的就是讓鄉鎮衛生院能夠運轉,還不能100%進行補償。”一位地方的衛生局局長表示。
而針對公立醫院的試點改革,上述局長表示,方案是定了,還沒有在醫院完全鋪開試點。
眾多的事實表明,中國的醫改僅僅是開了一個頭,而五項任務也僅僅是拉開戰局,距離任務的完成還有著一定的距離。而距離切實減輕群眾個人支付的醫藥費用負擔、方便群眾就醫,努力解決群眾“看好病”問題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