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屆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正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我國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孫曉東博士的一項基礎研究是唯一入選今年EASD年會口頭報告的中國研究。當地時間9月15日上午,在糖尿病腎病機制口頭報告專場結束后,醫脈通對孫曉東博士進行了采訪。
[點擊查看原圖]
孫曉東博士
醫脈通:非常感謝您在EASD會議現場接受我們的采訪,首先恭喜您的研究入選EASD2015口頭報告,您似乎是今年唯一在EASD上做口頭報告的中國研究者,能否先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參加這次會議的心情?和在準備這次報告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孫曉東博士: EASD大會是歐洲國家輪流舉行的一次醫學盛會,自己之前也是多次參加,對EASD大會也有一定感情。這次能有機會做口頭發言,深感榮幸,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鼓勵。
對于這次口頭報告,我準備的還算充分,畢竟與研究壁報不同,面向的專家、聽眾更多,報告的影響力相對而言更大一些。作為中國人,本身母語不是英文,而自己以中國研究著者的身份參會,所以做了精心準備。因為有機會口頭發言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中國研究的一種肯定。所以自己在幻燈片制作、如何讓研究內容表達得更通俗易懂等方面都做了積極的準備。
醫脈通:您剛剛的報告非常成功,再次祝賀您。您可否用中文再和我們分享一下報告的主要內容?
孫曉東博士:這篇報告主要是講肥胖相關性腎病治療方面的基礎研究。近年來,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肥胖是引起以胰島素抵抗為核心,高血壓、糖脂代謝紊亂等代謝綜合征的最主要的致病危險因素,還是導致微量白蛋白尿及慢性腎臟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肥胖相關性腎病在早期僅表現為微量白蛋白尿。而微量白蛋白尿不僅是腎臟早期損傷的敏感標志物,同時也是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強烈危險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因此,深入研究肥胖相關性腎病的發病機制及制定早期防止措施,對保護肥胖患者的腎臟功能以及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篇研究便是對肥胖相關性腎病的研究。研究主要聚焦點為腎小球內皮細胞。內皮細胞直接與血液接觸, 因而最易受血液中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產生危害也最早。高游離脂肪酸是肥胖代謝的主要特征,之前研究發現高游離脂肪酸對腎小球內皮細胞會造成損傷,相關機制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一氧化氮(NO)軸失衡有關。VEGF由腎小球足細胞分泌后作用于腎小球內皮細胞上的受體,不僅促進內皮細胞增殖, 增強血管通透性,還可以促進NO的產生,發揮內皮細胞保護作用。腎小球局部NO水平的增高可以反饋抑制足細胞過度分泌VEGF,從而維持VEGF-NO軸功能的平衡。肥胖狀態下,高游離脂肪酸可使NO生成降低,VEGF生成增多,促進內皮細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蛋白尿。
本次報告研究重點在于觀察上調血紅素加氧酶-1(HO-1)是否對肥胖大鼠腎臟有保護作用,血紅素分解代謝的主要限速酶,在大多數組織內呈低水平表達。HO-1對組織細胞的保護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抗氧化應激和抗炎癥方面。前期我們實驗發現,該酶誘導表達后可以增加脂聯素的生成,對大血管內皮細胞起到一定保護作用。在本實驗中,我們通過藥物Cobalt protoporphyrin上調肥胖大鼠HO-1表達后,發現血清脂聯素水平增高,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改善,腎小球VEGF蛋白水平下降,NO水平增高,VEGF-NO軸功能改善,腎小球內皮細胞增殖程度降低,尿蛋白水平降低,明顯改善了肥胖大鼠的腎臟損傷。
醫脈通:這是一項非常優秀的基礎研究,您覺得這次的研究結果/結論的最大意義是什么?為臨床提供了哪些啟示?
孫曉東博士:該研究對HO-1-脂聯素軸進行了研究,對尋找提高該反應軸活性的藥物并通過抗氧化途徑對疾病進行治療起到了一定啟示作用。但本研究為動物基礎研究,混雜因素較多,應用到臨床階段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醫脈通: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
孫曉東博士:近幾年,肥胖對腎病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上述研究僅對腎小球內皮細胞進行了相關研究,下一步將會考慮對腎臟的其它細胞例如足細胞進行相關研究。
醫脈通: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希望您在未來的科研中取得更好的成績,為我們中國學者增光!
采訪后記:
孫曉東博士本身也是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的臨床醫生,在與他的交流中,也聊到臨床醫生如何兼顧科研和臨床的問題。據他介紹,他每周要出2天門診,“不能離臨床太遠,否則科研方向就容易臨床”.和大部分同時承擔科研和臨床工作的中國醫生一樣,孫曉東博士也有自己的困惑和無奈,但他沒有抱怨,回答起來都很樂觀,他表示“時間和心態還是要靠自己調節”.向各位醫生致敬,也祝福大家在科研和臨床工作中的投入都能得到回報。
相關推薦:[EASD2015]孫曉東博士口頭報告研究摘要更多精彩見》2015第51屆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2015)年會專題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