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疾病主要有急、慢性闌尾炎和闌尾腫瘤等。其中急、慢性闌尾炎是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急性闌尾炎,若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病人能在短期內康復,若延誤診治,可能產生嚴重并發癥。臨床上對其正確診斷有時并不容易,故闌尾疾病超聲的正確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在此希望能夠借愛愛醫這個很好的學習平臺,跟各位站友共同交流和提高。
闌尾的正常解剖:
闌尾為一條形似蚯蚓的細小盲管,故又稱蚓突。一端連于盲腸的后內側壁,稱闌尾根部,另一端游離,稱闌尾尖。其長度變化較大,介于2.0~20cm之間,以5.0~9.0cm者為多。兒童闌尾相對比成人的為長,中年以后逐漸萎縮變小。成人闌尾的管徑較小,直徑為3~5mm,其壁的肌肉薄弱,而粘膜下的淋巴組織甚豐富。
闌尾的位置:
闌尾尖的位置變化多樣,了解闌尾的位置變化和體表投影非常重要,是超聲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闌尾炎基礎。根據其位置和指向,可將闌尾分為下列幾種方位:
1、回腸前位,闌尾位于回腸前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
2、盆位,闌尾可經腰大肌和髂外血管淺面,越過小骨盆上口入骨盆。其尖端可貼近閉孔內肌。在女性,盆位闌尾常與輸卵管和卵巢接近,需仔細鑒別闌尾和右側附件的炎癥;
3、盲腸后位,闌尾位于盲腸或升結腸的后方,其尖端指向上或上外;
4、回腸后位,闌尾位于回腸后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
5、盲腸下位,位于盲腸后下方,其尖端指向右下方;
6、盲腸外位,位于盲腸外側。
7、此外,闌尾還可能有盲腸內位(闌尾被包裹于盲腸壁的漿膜下)、高位(闌尾位于肝下)、腹膜后位(闌尾部分或全部位于右髂窩的壁腹膜之外)和左位闌尾等位置。根據國人統計資料:回腸前位約占28%;盆位約占26%;盲腸后位約占據24%;回腸后位約占8%;盲腸下位約占6%;盲腸外位約占4%;其他位置約占4%。
正常闌尾聲像圖特征:
正常闌尾超聲顯示直徑3-6mm,長約30-100mm的長管狀結構,一端與盲腸相連,另一端為盲端。從內到外可分為強-弱-強三層,分別代表粘膜層、肌層和漿膜層。正常闌尾管壁薄,管腔一般閉合,腔內回聲呈條狀液性帶或有少量氣體強回聲帶;少部分腔內可見直徑5mm以下的糞石強回聲。
闌尾炎檢查的技巧:
闌尾炎超聲診斷的難點在于正常闌尾的顯示。檢查時,初學者可遵循升結腸-回盲瓣-盲腸-闌尾的次序進行掃查,具體為:用探頭在右側腹部自上而下作橫切掃查,首先見到有大量含氣內容物的升結腸,再向下移動探頭,可見左側一小腸管與升結腸相連,此處是回盲瓣,其下方為盲腸,探頭再稍向下偏,大腸管消失,有“盲端”感,此為盲腸末端;在其內下方尋找第二根相連的小管腔,延伸后是盲端,即為闌尾。超聲診斷闌尾有無異常,提高正常闌尾的檢出率是關鍵。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