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胎兒,從擇期晚期早產轉變至早期分娩對重癥監護時間、新生兒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新生兒結局影響甚微。該研究是根據國際婦產科超聲學會(ISUOG)世界大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得出的。
200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39周后分娩的嬰幼兒結局有所改善,此后基于這一結果,產科分娩實踐發生了變革。為了評價這種實踐做法上的變革所造成的影響,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及摩根斯坦利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們進行了本研究。他們對危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病歷進行了審查,并將878名于2004~2008年間在一家三級醫療中心出生的嬰幼兒的結局與124名在2010年(即實施變革之后)出生的嬰幼兒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后一組嬰兒出生時的平均胎齡(分別為37.8周vs.38.4周;P<0.01)及平均體重(2,975gvs.3,134g;P<0.01)顯著增加,但在5分鐘APGAR評分(8.5vs.8.6;P=0.11)、中位住院天數(14天[1~197]vs.16天[1~144];P=0.18)及新生兒死亡率(6%vs.11%;P=0.07)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主要研究者、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胎兒心臟病專家IsmeeWilliams醫生表示,在2009年的論文發表之后,產科醫生中的實踐做法確實發生了變革,新生兒專家在這方面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大家都盡可能不在39周之前分娩,而且不會給任何一位未達到39周的孕婦安排引產或是剖宮產。結果,從2004~2008年間到2010年這段時期內,擇期剖宮產和擇期引產明顯減少,但緊急引產、緊急剖宮產以及發動產程后的剖宮產顯著增加。
鑒于本研究是在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群中開展的,產生這種結果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大多數嬰兒在出院前都需要做手術。本研究未觀察產婦的住院天數或其他產婦患病率指標,但下一步可能就是更細致地觀察這種實踐變革對產婦的影響。不過也有種可能情況是,對先天性心臟病人群而言,不管是否在38周或39周分娩,都看不到在新生兒結局方面有很大差異,或是對住院天數等發病率重要指標有很大影響。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