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一項研究通過比較214例子宮內膜異位女性的健康卵巢和受累卵巢發現,在6個排卵周期內受累卵巢的總自發排卵率與健康卵巢相似,分別為50.3%和49.7%(P=0.919)。研究期間共對1,311個排卵周期進行了檢查,不論子宮內膜瘤的患側、數量或大小如何,所觀察到的排卵率均相似。
這項研究由來自意大利熱那亞大學和圣馬蒂諾醫院的Umberto Leone Roberti Maggiore醫生及其同事進行,于2009年9月~2013年6月間在單中心招募患者。納入標準為:超聲證實一側卵巢子宮內膜瘤≥20 mm,月經周期規律(24~35天)且有妊娠意愿。排除標準為:既往附件手術、過去3個月內曾接受激素治療、過去6個月內妊娠或哺乳、不孕史,或具有以下任何診斷:輸卵管積水、盆腔炎性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疾病或精神障礙。采用經陰道超聲評估子宮內膜瘤的患側、數量、最大直徑和體積。通過測定抗苗勒管激素和基礎促卵泡激素水平評估卵巢儲備。此外還測定了CA-125水平。
入組女性的平均年齡為34歲;55%患有右側卵巢子宮內膜瘤,大部分(81.1%)僅有1個子宮內膜異位囊腫,15.2%有2個,3.7%有3個。基線時子宮內膜瘤的最大直徑平均為4.5 cm,55.5%的囊腫≥4 cm,15.1%的囊腫≥6 cm。基線時同側子宮內膜瘤的總體積平均為54.9 cm2。
在妊娠結局方面,43%的女性在研究期間妊娠。其中63.8%足月分娩,20%仍處于妊娠狀態,3.8%早產,1.9%自愿在妊娠中期終止妊娠,10.5%流產。
未觀察到促卵泡激素、抗苗勒管激素或CA-125與總子宮內膜體積、子宮內膜瘤最大直徑或子宮內膜瘤數量相關。然而,第6個排卵周期時的子宮內膜瘤大小和體積相對基線值分別增加3.9%和8.1% (P值均<0.001)。
研究期間,40.2%女性的總子宮內膜瘤體積增加0.1%~5%,29.1%女性增加5.1%~10%,19.7%女性增加10.1%~25%,4.7%女性增加≥25.1%。僅6.3%女性的總子宮內膜瘤體積降低。
比利時魯汶大學生育中心的Thomas D’Hooghe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研究表明僅僅因為存在子宮內膜瘤就實施手術治療并不合理。然而,6個月內觀察到子宮內膜瘤體積增加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將這外推至基線后1年或2年,則體積可能增加更明顯,到時候子宮內膜瘤可能會破裂并引起粘連。由于子宮內膜瘤為進展性,因此考慮妊娠的女性應盡早進行囊腫切除術。如果子宮內膜瘤增大,遲早會影響生育力。
Maggiore博士表示,在建議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瘤之前應考慮正常排卵功能和卵巢儲備的潛在降低。雖然手術切除這些囊腫未必只是出于改善生育力的考慮,但現在說臨床實踐會因此改變還為時尚早。
補血益母顆粒在臨床應用中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氣血兩虛兼血瘀型產后腹痛的一種...[詳細]
目的觀察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功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臨床的86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