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頻頻猝死背后無人知道的艱辛
2019-12-17 08:22
閱讀:27259
來源:愛愛醫
作者:楊曉銘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麻醉界不需要眼淚,需要實干精神。
2019年11月1日,這是一個令我們難忘的日子。這一日,上海某醫院麻醉科江醫師猝死在工作崗位。根據他的同事所說,當日,他是值日班,也就是白天值班到深夜11點,第二天需正常值班。由于值班太晚太累,就沒有回家,直接在值班室躺下休息了。然而這一趟下,就再也沒有醒過來,僵硬的身體直到第二天才被值班的同事發現。
年輕的麻醉醫師,30來歲,正是家庭美滿,事業有成,春風得意時刻,卻以這樣的方式,沒有告別,孤獨地一個人離開了。對于他結發妻子,出生不久的孩子,悲痛的父母而言,無疑是天塌地陷了。于我們而言,雖遠隔千里,不曾相識,但同為麻醉醫師,情感所系,仍然讓我們有一種兔死狐悲之感!
麻醉醫師猝死事件頻發
2017年6月2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某醫院,25歲的麻醉科規培住院醫生陳德靈猝死。2015年3月,麻醉科26歲的規培醫生厲熔英驟然死亡,遺憾離世。正如某位麻醉科主任所說:麻醉醫師猝死,不是個別現象,所有醫院麻醉科的工作強度大,人手不夠,加班是常事。猝死的人,永遠不可能再醒來,也不能告訴世人他們是否后悔從事這份工作。
然而,死者已矣,我們需要繼續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較少或避免麻醉醫師的猝死事件再次發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甚至臨床其他科室工作人員,對麻醉醫師這個群體都存有一定忽視,這群甘為綠葉的群體,他們早出晚歸,大多時候蟄伏于手術間無影燈下,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人生!可惜,他們戴著口罩帽子,僅露出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穿行于手術間和醫院每個角落無人喝彩……
麻醉醫師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據調查目前我國每萬人擁有的麻醉醫師僅為0.5人,而美國和英國則分別是2.5人和2.8人[1]。如果按照歐美的標準,中國麻醉醫師的缺口約為30萬人!也就是說,和美國相比,中國麻醉醫師一個人做著5個人的麻醉工作[2]。因為各大醫院麻醉科缺人,所以才會出現一個麻醉科醫生一天15臺手術是常事,如果碰上加班連軸轉的話,一天30臺手術也是有的。整體的醫療環境工作強度異常大,特別是住院率高的醫院更是如此。而30歲麻醉醫師,他的壓力不僅僅來自于工作,還有需要他照顧的家庭。不論是精神的還是身體的,都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
曾有人在網絡上如是說:公立體制內的一線麻醉醫師,不是猝死,就是在猝死的路上。雖然有夸張,但也道出了麻醉人的心酸。值夜班時候,麻醉醫師不僅要應對全院各手術科室的急診手術,還要隨時面對全院急救插管、產科分娩鎮痛及參與急危重患者的搶救。即使下夜班,只要不是干通宵,第二天至少要繼續值一上午的白班才能回家,遇上科室或院內業務學習考試會議,那么僅有的一下午也會泡湯!對于一些二甲醫院,雖然勞動強度沒有三甲那么大,但是既沒有實習規培生,也沒有住院老總24小時待命,周末節假日還要加班做外科系統上級醫院教授不分白天黑夜的平診手術,真是苦不堪言……
該如何緩解麻醉醫師的高壓狀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增加到9萬人,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0.65人;到2035年,麻醉醫師增加到16萬人,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達到1人以上并保持穩定。而中華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也一直在致力力改善麻醉醫師的困境,按標準嚴格考核各級醫院麻醉科醫師與手術科室醫師比例,三級綜合醫院麻醉科醫師和手術科室醫師比例逐步達到1∶3,二級及以下綜合醫院不低于1∶5。雖然,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還有一段艱難的旅程要走,道路崎嶇,我們應存有披荊斬棘的勇氣。
麻醉界不需要眼淚,需要實干精神。我們應乘著《關于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的意見》的東風,努力建設麻醉學科,完成麻醉科到圍術期醫學科的嬗變,提升麻醉人的醫院地位及社會地位,從而改變困境成功突圍。
江醫生是走了,但他用生命留給我們的問題,不會就此消失。我們應長鳴警鐘,為了神圣的工作,為了溫馨的家庭,更為了那些仍然意氣風發,即將離開校園與展翅高飛的后繼同仁們。
文獻:
[1] 中國醫院院長雜志社 2018年8月21日
[2] 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