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ISC:降糖藥格列苯脲可能用于缺血性卒中
2013-02-17 16:29
閱讀:2783
來源:medlive
作者:網*
責任編輯:網絡
[導讀] 一項檢驗一種常見糖尿病藥物靜脈劑型的小型研究獲得了戲劇性結果,其在卒中領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研究表明常用降糖藥物格列苯脲可能減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這項研究于2013年國際卒中大會(ISC)上公布,其主要研究者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Kevin N. Shet
一項檢驗一種常見糖尿病藥物靜脈劑型的小型研究獲得了戲劇性結果,其在卒中領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研究表明常用降糖藥物格列苯脲可能減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這項研究于2013年國際卒中大會(ISC)上公布,其主要研究者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Kevin N. Sheth教授因此獲得本屆大會的obert G. Siekert研究新星獎。
這項名為GAMES(格列苯脲在惡性水腫和卒中中的優勢)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簽研究,僅納入10例出卒中患者,死亡率僅為10%,而與此相比,卒中嚴重程度相似的患者(不用格列苯脲治療)死亡率可高達80%。此外,只有2例患者發生需要行開顱減壓術的惡性水腫。研究者稱,“我們的研究確實存在偏倚,但是我們認為這可能是自tPA面世以來最令人激動的急性卒中治療方法。”
該研究納入10例卒中患者,這些患者來自馬里蘭大學和麻省總醫院,卒中病灶體積較大(MRI顯示≥82 mL)且發生水腫及轉歸較差的風險極高。Sheth博士說,“這些患者都是因為病情太重而被各自研究所排除的患者,但是我們納入他們的原因正是他們病情太重。”患者平均年齡為51歲,均在發病10小時內被納入研究(通常認為在卒中發生后8~14小時開始出現水腫)。
其中9例患者接受tPA治療,Sheth博士說tPA是獨立起效的,并且與研究治療藥物互補。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療藥物注射,隨后接受72小時的持續滴注。
格列苯脲是一種可阻斷ATP依賴的鈣通道的磺脲類藥物,廣泛表達于神經血管系統中,并且受SUR1受體調控。該通道被認為參與缺血后水腫的發生。格列苯脲口服劑型已面世數十年,但是該研究使用的是由Remedy制藥公司開發并擁有專利權的靜脈制劑(RP-1127)。用于治療卒中時,必須靜脈給藥,因為必須保持腦內藥物水平恒定。
研究者們在24、48和72小時進行MRI掃描以及監測血糖水平,通過改良Rankin量表評分評估功能轉歸。30天時,只有2例患者發生惡性水腫,只有1例死亡,這例患者是一名頸動脈夾層的年輕男性,可能發生了多處梗死。
研究中,患者無心血管事件發生,無低血糖發作。Sheth博士說,這可能是因為獲得抗水腫效應所需的劑量(3 mg/d)很低。只有2例患者(包括死亡的男性)接受了開顱減壓術治療水腫。在功能轉歸方面,90%的患者90天改良Rankin量表評分≤4,40%患者≤3分。
研究者稱,“如果患者更早接受該藥物治療,這些結果甚至有可能更好。患者在8~9小時時接受了該藥物治療,如果他們在30分鐘時接受該藥物治療,可能獲益更多。”該研究團隊計劃繼續在一項有關該藥的更大型(50例患者)、盲法、安慰劑對照試驗中開始納入患者,以研究該藥的安全性和總體有效性。
格列苯脲靜脈劑型有可能用于缺血性卒中以外領域,包括創傷性腦損傷、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脊髓損傷、腦炎以及其他涉及中樞神經系統水腫的情況。
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Kyra Becker博士對此評論說,“該研究仍是初步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隨機對照研究。”她稱贊了該研究的理論基礎(有關離子通道的基礎科學和發現)。“這的確是很了不起的發現,有可能會真正極大地改變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