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禿,中醫病名油風,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局限性斑片狀的脫發性毛發病。本病多為五臟功能失調所致。筆者根據患者不同的證候特點,進行辨證論治,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現介紹中醫治療斑禿經驗如下。
1 中醫治療斑禿病例分析
1.1 補血生方法
女,40歲,患貧血癥,血紅蛋白8g,面色萎黃,頭皮搔癢。近一月頭部出現一塊斑禿,舌淡,脈細弱。中醫診斷:血虛脫發,治以補血生發。處方:當歸10g,熟地黃15g,白芍12g,川芎6g,制首烏30g,枸杞子15g,黨參12g,炙黃芪12g,炙甘草6g,生姜3g,大棗10g。上方服用60余劑,血紅蛋白升至11g,原斑禿部位已經生出黑發。
1.2 益腎生方法
男,38歲,患者近3月脫發,頭部有多處斑禿且頭暈耳鳴,腰部酸痛,遺精,舌淡白,脈沉細。中醫診斷:腎虛脫發。治以益腎生發,處方:熟地黃15g,山茱萸12g,山藥15g,制首烏15g,枸杞子15g,鹿角膠15g,菟絲子12g,當歸12g,桑葚子12g,女貞子15g。經治3個月,原斑禿區域黑發叢生,諸癥消失。
1.3 活血生方法
男,25歲,頭部有外傷史3年,反復發作頭痛,近一月發現斑禿,脈弦澀,舌質淡紅。中醫診斷:血淤脫發,治以活血生發。處方:桃仁10g,紅花6g,川芎12g,赤芍10g,丹參12g,當歸10g,香附子10g,蔥白3根,生姜3片。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溫服,服藥20劑后,生長黃色毳發。效不更方,繼予20劑。2個月后信訪,斑禿已愈,頭痛明顯減輕。
1.4 清利濕熱生方法
男,39歲。患者素有飲酒之癖,喜食甘肥,頭發油膩,近來發現耳后發際處見二塊斑禿,舌苔黃膩,脈滑數。中醫辨證:肝膽濕熱。治以清熱利濕。處方:龍膽草6g,黃芩10g,梔子10g,車前草10g,澤瀉1g,木通6g,柴胡6g,生地6g,當歸6g,甘草5g。禁忌膏粱厚味。服藥10劑后,黃膩苔消退,繼予龍膽瀉肝丸,口服3次,每次3g。30天隨訪,斑禿處已見黑發。
1.5 疏肝生方法
女,36歲。患者因家庭不和,近一月情緒低沉,郁悶寡歡,太息頻作,頭發脫落,舌苔薄白,脈弦。治以疏肝解郁。處方:柴胡10g,白芍12g,當歸12g,薄荷6g,茯苓10g,白術10g,炙甘草6g,郁金10g,香附子10g,生姜3片。進藥30余劑,新發萌生。
2 中醫治療斑禿經驗總結
現代醫學認為斑禿與遺傳因素、精神因素、免疫功能紊亂、雌激素及其受體的改變,甚至微量元素、腦血流圖、微循環等改變有關。而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與年老體虧、病后體虛、產后失血、思慮勞倦、飲食偏嗜、情志郁結等因素關系密切。
筆者根據歷代醫家的觀點及多年臨床實踐,認為斑禿的病機概而論之有氣血兩虛、肝腎不足、肝郁血瘀、濕熱侵蝕等,臨床辨證有實有虛,有虛實夾雜,或本虛標實,而虛證為多。一般而言實證多見于青少年患者,體質強實,多為短期突然大片脫發,頭發有光澤,面色多紅潤,舌質多正常,脈多弦、緊、實。虛證多見于久病、大病、產后脫發,病程日久,頭發多呈斑脫落,頭發多枯黃,或伴面色無華,精神萎靡,腰酸力乏,舌多淡,脈濡、細或弱。
論治中應靈活掌握,急者多偏泄實為主,可選用疏肝、理氣、活血、祛瘀、清熱、利濕等治法,以治其標;緩者多偏補虛為主,可選用補氣、養血、滋肝、益腎、溫陽、健脾、益胃等治法,以治其本。而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腎藏精、“其華在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發失濡養的理論在斑禿診治中占主導地位,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證最為常見,故治療應本著以補益肝腎為主的原則,多選用當歸、何首烏、熟地、川芎、枸杞子、黃芪、菟絲子、女貞子等補腎填精、養血生發之品。用藥時一要慎用溫燥之品,由于發為血之余,血屬陰,不論脾虛,還是肝腎兩虛,應用補肝腎、健脾胃等法時,應以滋養溫潤之品為宜;二要懼用消散,由于油風主要是內風所致,與外感風邪不相干,故不可見風即用消散祛風之品,以免耗傷陰液。
治療總體上,應注重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基本特點,充分有效地利用臟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資生、相互協調平衡的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中醫治療斑禿經驗)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