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14年,瑞士醫師Felix Plater首次在時間中描述了腦膜瘤。在18世紀和19世紀,腦膜瘤患者只有當腫瘤發展到顱骨上能夠看到或者通過觸摸診斷到時才能夠被診斷。1774年,一位名叫Antoine Louis的法國外科醫生首次發表了詳細描述腦膜瘤的報道。50多年后,Virchow以“沙礫樣”描述腦膜瘤,并認為這是腫瘤顆粒。到了1864年,Bouchard將這類腫瘤命名為腦膜上皮瘤。1869年,Golgi以“上皮細胞瘤”命名這類腫瘤。腦膜瘤期他命名還包括真菌樣瘤,肉瘤,圓柱狀瘤和纖維瘤等名稱。直到1922年,Cushing以“腦膜瘤”來命名此類腫瘤,并沿用至今。
腦膜瘤的來源比較復雜,這要涉及到腦膜組織的結構。腦膜包括三層組織: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F有觀點一致認為腦膜瘤來源于蛛網膜的帽狀細胞,是該細胞的衍生物。因此,凡富于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絕大多數腦膜瘤均與腦膜關系密切。腦室系統的脈絡叢主治因也有蛛網膜的帽狀細胞,所以也可發生腦室內腦膜瘤,且以側腦室三角部位多見。
此外,腦膜瘤還可以發生在無腦膜覆蓋的組織錢罐,由胚胎期殘留的蛛網膜組織演變而來,稱為異位腦膜瘤。異位腦膜瘤的好發部位主要包括:頭皮,鼻竇,腮腺,三叉神經半月姐等位置。目前,治療腦膜瘤的兩類重要的方法是: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對于不適合手術的腦部位置和腦膜瘤患者,今年來新發展的立體定向放療手術治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