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上7時50分進手術室到13時10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麻醉醫生張熙哲還沒有吃上一口飯,喝一口水。在麻醉一線崗位工作20年,讓身材中等偏瘦的他,早在8年前就吃上了高血壓降壓藥。
“麻醉醫師很重要”,這往往是病人及家屬的一句常用語。但除非大病手術,人們鮮有機會見到麻醉醫生。在醫生中,麻醉醫生是人們常聽不常見的“最熟悉的陌生人”.阜外醫院麻醉醫生昌克勤之死,讓人們關注到了隨時“繃緊神經”的麻醉醫生工作的高強度。近年來,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和全天應激緊張情緒,致使麻醉醫生猝死悲劇多次上演。
“麻醉就是‘打一針’完事兒”. 12月12日,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記者的親眼所見顛覆了這一人們以為的“麻醉印象”.張熙哲等麻醉醫生幾乎片刻“不眨眼”監護著手術的全過程,誘導、維持、蘇醒,病人們一次次在安然無痛中完成手術。
超負荷的工作強度
早晨6時準時起床,7時40分進入手術間準備麻醉用藥和儀器,今年剛剛碩士畢業的陳蒙蒙(住院醫師,有執業醫師資質),在北大人民醫院做麻醉醫生不到半年時間,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已經成為她的工作常態。
位于西直門的北大人民醫院新址共有手術間22個,麻醉醫生67名,一般每個手術間配備兩名麻醉醫生,高年資的二線醫生要負責兩個手術間,就像一位如張熙哲這樣經驗豐富的二線醫生帶一名像陳蒙蒙這樣資歷的一線醫生。超負荷工作是每個麻醉醫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之痛”.
“喝口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一點也不夸張。”張熙哲告訴記者,由于手術連臺,且需要麻醉醫生時刻在場,因此他們并沒有午休時間。通常情況下,他們會用10——20分鐘時間相互替換著吃完午餐,接著返回手術室繼續工作。15和16手術室的兩名麻醉醫生輪番吃完飯后,才輪到替他們的張熙哲,此時,早已經過了午飯時間。等一天的手術結束后,麻醉醫生才能下班。“有的手術會工作到凌晨四五點,這樣那天工作時長超20小時。”
麻醉工作可能存在的高風險也讓麻醉醫生時刻緊張,疲憊不堪。在麻醉知情同意書上,記者看到,神經阻滯、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等不同麻醉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
“四五分鐘病人可能就沒命了,” 術中維持病人生命體征是麻醉醫師的重要工作內容, 麻醉醫生全天工作中都處于應激狀態的緊張情緒中,“一條生命在你手上,有時出現緊急情況,年輕的麻醉醫師可能會感到腿軟,說不出話來。”張熙哲說,處置完緊急情況后,人體消耗非常大,“覺得自己像少活了幾天”.
剛剛40歲出頭,張熙哲已經吃了8年的降壓藥了。
打完一針之后
對麻醉醫師來說,確實最重要的工作是“打一針”.但這只是個開始,更重要的事情還在后面。
“準備睡覺了,深呼吸就好。”張熙哲對躺在手術臺上的患者說。他口中的睡眠狀態,在醫學上被稱作“誘導”,即讓患者從清醒轉入麻醉狀態,這就是麻醉所發揮的鎮痛、鎮靜作用。
患者被全身麻醉后,注射了肌松藥物,無法自主呼吸,需要麻醉醫師先通過面罩幫助呼吸,再進行氣管插管完成麻醉誘導。
記者在現場目睹了氣管插管的全過程。
在張熙哲的指導下,一位麻醉專業博士研究生試圖借助喉鏡將氣管插管插入病人體內,這位研究生剛剛進科一個月,手法還有些生疏。監護儀上的提示燈閃爍,代表心律、脈搏氧飽和度和血壓的曲線不斷波動著。半分鐘后,病人的心跳明顯加速,血壓開始降低,研究生顯得更加緊張,插管未能順利進行。
隨后,通過面罩再次幫助病人呼吸后,張熙哲親自完成了插管動作。“麻醉誘導過程中,遇到困難氣道,4——5分鐘不能維持正常通氣,病人就會出現嚴重窒息,甚至腦死亡。”他表示,常規操作中也隱藏著未知風險。
病人體征平穩,手術如期進行。
“打完一針”之后,張熙哲的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整個術中,麻醉醫師都不能離開手術室,這期間他們需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刻關注監測儀器顯示屏,記錄病人生命體征的數值變化,連續放入鎮靜、鎮痛類藥物,并實時對藥物進行加量或減量處置。
“優秀的麻醉醫師會先于主刀醫生發現病人生命體征變化,及時做出處置。”張熙哲說,與術前麻醉相比,病人的術中維持更為重要。“術中情況千變萬化,短短幾秒鐘病患就可能出現心臟停跳的情況,所以麻醉醫師必須一直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
約一小時后,手術完成。藥物逐步減量,最終停藥,患者蘇醒,自主呼吸恢復,拔除氣管插管……不過麻醉醫師的工作并沒有結束,一線麻醉醫師還需要陪同護士將病人送回病房。
職業保護亟待加強
病患一般對麻醉科學知之甚少,與麻醉醫師的接觸時間也不多。一般麻醉醫生會在手術前一天做訪視,與患者做短暫交流。
“了解太少是導致病人不信任麻醉醫師的重要原因。”張熙哲認為,應增加社會和病人對麻醉醫師的認可度,讓麻醉醫師獲得更多的職業滿足感。
“手術室的工作環境相對封閉,層流術間空氣質量好但新鮮氣體少,麻醉醫師還可能在手術過程中吸入少量麻醉氣體廢氣。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骨科手術逐年增加,而骨科手術需要術中拍片,麻醉醫師就有可能受到射線輻射影響。”北大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安海燕醫生認為,麻醉醫師需要更完善的職業保護。記者了解到,一般情況下,醫院的放射科、影像科都有放射假,但是麻醉科沒有。
2014年11月,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3年《中國醫生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醫生健康狀況評估處于亞健康狀態者為54%.安海燕了解到,很多猝死的麻醉醫師都是40歲左右的醫生,持續高壓工作容易引發慢性疾病,她建議,要加強對健身的重視。
另一組數據是,按照歐美每萬人需要2.4位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應該配備31萬名麻醉醫生。而實際上中國麻醉醫生不足10萬人,連標準配置的1/3都不到。張熙哲告訴記者,要想成為經驗豐富的麻醉醫師,需要5——10年時間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積累。
麻醉,神奇的無痛“魔術”
記者:不能得罪麻醉醫生,否則他會讓你沒過手術時間就疼醒,這個傳說中的“麻醉潛規則”有嗎?
張熙哲:會遇到胡攪蠻纏的病人。但全力保證病人無痛手術是每個麻醉醫師神圣的職業道德。
記者:麻醉醫師怎么做到準確控制好手術無痛時間的?這有點神奇。
張熙哲:麻醉的用法用量是根據病人的體重、身體狀況、手術要求實施的,看到病人舒服無恙地完成手術,覺得自己確實是有點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