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衛計委在上海召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地區南片工作交流會。衛計委副部長馬曉偉在會上指出,公立醫院改革啟動近兩年,時間不長,任務很重,收獲也很大。隨著北京、上海和一些試點城市工作的深入推進,改革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各個試點城市和地區要找準自己的優勢,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敢要政策用好政策辦好事情
馬曉偉充分肯定了南片地區國家試點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的成效。他說,首先,便民惠民措施與體制機制改革同步推進。預約掛號、優質護理服務、雙休日和節假日門診、醫保費用即時結算等諸多惠民便民措施不僅使群眾直接受益,而且形成了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的倒逼機制。這些便民惠民改革在推進中也遇到了各種問題,例如優質護理服務提出了人員編制少、護理收費低等問題,縣級醫院改革提出了人事分配等問題。這些體制機制問題的浮現與展開,推動各方共同探索解決,促進了改革步伐。其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大醫院率先進行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找準并化解公立醫院的主要問題,必須在三級醫院這個層面提出來。
馬曉偉指出,公立醫院改革有九項任務,各個試點城市和地區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優勢,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一些政策推進起來需要過程,不能超越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同時,在一些關鍵環節上要敢于突破。有些問題過去認為不能碰,但上海等地的實踐經驗證明,這些問題可以碰。例如,沒有價格體系改革,支付方式改革是很難的,上海對價格體系進行了改革,做得很好。馬曉偉認為,公立醫院改革需要配套,衛計委門率先推進責無旁貸,同時要多方協調,例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必須多部門同步推進。試點城市最大的優勢就是政策,應該做到敢要政策,用好政策,辦好事情。
抓住兩個龍頭形成一個機制
馬曉偉要求,各試點地區和國家試點聯系城市要“抓住兩個龍頭形成一個機制”,取得改革實效。
馬曉偉說,首先,要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優化資源配置,使人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在這方面要對公立醫院體系架構有所規劃,有兩個龍頭要抓住,一個是三級醫院,一個是縣醫院。建立一個機制就是縱向流動機制,形成分級醫療,否則無序看病的局面難以解決。同時要千方百計擴充醫療資源,提高服務水平,大力推進住院醫生培訓和全科醫生培養。其次,探索形成合理的補償機制,使人民群眾看得起病。要在不增加老百姓負擔的前提下調整價格,關鍵是補多少、降多少、升多少,同時要在總額預付的基礎上解決看病問題,這個機制不調整,改革不可能到位。要建立對公立醫院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激勵機制事關投入政策,約束機制則是管理問題。管理是醫療行業的軟肋,對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醫院,包括公立醫院,如何評審、評價,要下很大功夫。
縣級醫院改革層面,馬曉偉強調首要任務是能力建設。他說:“縣級醫院要求二甲覆蓋,最終目的是達到縣醫院的患者轉出率大大下降,把病人留在基層。大醫院看的絕大多數病人還是基層看不好的疑難雜癥和重癥患者,大部分是從基層醫院一級一級轉上來的。因此,縣醫院能力建設是癥結所在,必須認準了沉下心來做好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