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誤診為闌尾膿腫的闌尾黏液腺癌一例
2013-02-16 16:34
閱讀:6497
來源:愛愛醫
責任編輯:鄺兆進
[導讀] 本病起病緩慢,表現為右下腹隱痛不適、腹瀉或包塊,可歷經數月或數年,可無明顯全身情況變化,抗炎治療無根本好轉,易轉移至右半結腸及子宮附件,腹膜轉移少見,但并發腹膜轉移時可出現腹水,穿刺可抽出膠狀、黍占稠液體,病理檢查常未見異常。
患者女,51歲,因“偶發右下腹部疼痛1個月,再發7h”于2010年9月1日入院。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上下樓梯時或改變體位時偶發右下腹部痛1個月,一過性,可以自行緩解,無其他不適,右下腹部可觸及一質韌腫物。入院查體:心肺未見異常。腹平坦,無胃腸型及蠕動波,右下腹壓痛明顯,無肌緊張,無反跳痛,可觸及一4 cmx3 cm腫物,無搏動,邊界不清,有觸痛,肝脾未觸及,肝腎區無叩痛,腸鳴音5-7次/min,腹部未聞及血管雜音。腹部超聲示:右下腹非均質包塊,為4.4 cmx3.4 cm,子宮附件未見異常;血、尿、糞常規檢查正常,腫瘤三項結果正常;電子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入院診斷:右下腹腫塊性質待查:慢性闌尾炎并闌尾周圍膿腫。闌尾黏液囊腫。
予消炎治療6d,右下腹痛痛明顯減輕,壓痛消失,觸診腫物大小變化不大。復查超聲,腫物大小為5.1 cmx3.5 cm,模糊不整,管腔內呈浮點狀低回聲。于2010年9月7日剖腹探查,見闌尾末端一腫物,大小約7 cmx5 cm,實性質硬,不規則,與網膜及回腸末端漿膜層有粘連,闌尾中段及根部組織均正常,盲腸及盆腔臟器組織未見異常。切除腫物、部分網膜及周圍粘連漿膜組織。術后病理診斷為:闌尾黏液腺癌,中等分化,穿透闌尾全層至漿膜下,合并闌尾膿腫,見圖1;未見淋巴結轉移癌,回腸末段及手術兩斷端未見癌。于2010年9月15日再次手術,行剖腹探查右半結腸切除,見橫結腸中部網膜組織呈團塊樣,大小約3 cmx4 cm,質地稍硬,與周圍稍有粘連,結腸中動脈根部有2枚腫大淋巴結,右半結腸系膜近根部觸及腫大淋巴結1枚,蒸餾水沖洗并浸泡腹腔及腹膜后間隙5min,0.5g氟尿嚓陡浸泡腹腔右側創面;切除標本檢查未見癌細胞,未見淋巴結轉移。術后給子行CF方案(氟尿嘧啶加甲酰四氫葉酸)化療,目前隨訪中,未發現腫瘤復發及轉移。
A.大體標本
B.病理圖片(蘇木精一伊紅染色,x40)
圖1腫瘤大體標本及術后病理圖片
討論
本病起病緩慢,表現為右下腹隱痛不適、腹瀉或包塊,可歷經數月或數年,可無明顯全身情況變化,抗炎治療無根本好轉,易轉移至右半結腸及子宮附件,腹膜轉移少見,但并發腹膜轉移時可出現腹水,穿刺可抽出膠狀、黏稠液體,病理檢查常未見異常。超聲或X線檢查表現為右下腹囊性、不均質實性或囊實混合性腫塊等,血常規檢查可有自細胞升高,容易誤診為闌尾膿腫。術中可發現:闌尾增粗、壁增厚、管腔內果凍樣薪液;回盲部包塊;腹腔內果凍樣粘液腹水,腹腔內臟器表面透明顆粒狀轉移結節等,但早期的病變不易發現。其治療仍以手術為主,診斷明確應行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輔以腹腔內化療,局部用氟尿嘧啶溶液沖洗,術中盡量避免瘤體破裂,注意保護術野及切日。術后輔以化療。對右下腹包塊,考慮闌尾周圍膿腫或診斷闌尾炎發現右下腹包塊的患者,不能除外闌尾腫瘤時,CT檢查對術前確診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