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眾所周知,糖尿病腎病到了大量蛋白尿期以后,內科治療效果很有限,因而其早期診斷與治療意義重大。臨床上我們主要通過哪些指標或癥狀來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
胡仁明教授:你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確實如果出現了大量蛋白尿,說明患者已經接近了腎臟衰竭的終末期。這種病人治療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早期的篩查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早期篩查糖尿病對腎臟的損傷:第一個是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測定微量白蛋白尿和肌酐的比值,最好應用晨尿進行。在基層單位如果用半定量的方法進行篩查也是可以的。第二個常用的方法是用血清肌酐為參照物,計算腎小球濾過率。我們稱之為eGFR,用公式計算,估計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現在的計算公式主要包括CG公式和MDRD公式。中國科研工作者又將MDRD公式修飾以后,也可以應用。另外,CKD的EPI公式的準確性和靈敏度會更好一些。
問題二:目前糖尿病腎臟疾病(CKD)的概念正逐步取代糖尿病腎病的說法。除典型腎小球病變外,腎小管及腎間質病變日益受到重視。就您所知,目前臨床上后者(腎小管及腎間質病變)的篩查指標主要有哪些?
胡仁明教授:我們以前稱為糖尿病腎病,并按照蛋白尿的高低將其分為5期。CKD的分期除了按照腎臟損傷以外,還要按照腎小球濾過率進行分期。最近幾年認為真正糖尿病引起的腎功能損傷,稱之為糖尿病腎臟病變。一般認為CKD將慢慢替代原來的糖尿病腎病。當然有些地方還沒有將DKD作為新的概念推出,在國際上多數認同用DKD替代原來的DN。所謂的DKD就是糖尿病腎臟病變,也就是說它是糖尿病特異引起的腎臟病變,病變主要是腎小球的損傷,它的分期分為4種類型,5個期,主要是指腎小球的。例如1期是從電鏡里面看到腎小球的基底膜增厚,第二期里面分為A和B兩個類型,主要是在一個視野里有25%的系膜細胞增厚,第二期B類型中系膜細胞增厚更加明顯。第三期就是腎小球的結節,我們稱之為KW結節。第四期是有50%以上的腎小球都是硬化的。所以從分型里面看,所謂DKD主要是指腎小球的病變。但是糖尿病人除了腎小球損傷以外,也存在腎小管損傷,很多組織在高糖、高脂的情況下都有損傷。很多患者在高血糖和高蛋白尿出現之前,對腎小管已經有影響了。但是我們在病理診斷上還沒有將它作為糖尿病腎臟病變的依據。主要包括腎小管細胞的增殖,腎小管基底膜肥厚,腎小管和間質纖維化。這些早期的變化無法通過微量白蛋白尿來檢測,有的患者可能血壓也不高,有些指標可能有助于實現對其的早期檢測。例如視黃醇結合蛋白以及尿中的某些蛋白都可以作為腎小管損傷的指標。雖然DKD主要是腎小球的病變,我們也要注意腎小管的病變和損傷變化。
問題三:糖尿病一直被認為存在低度炎癥狀態,您的研究曾發現IL-1受體拮抗劑可顯著改善血糖及HbA1c。您如何看待抗炎藥物在糖尿病病治療中的地位及應用前景?
胡仁明教授: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認識到慢性低度炎癥在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白介素-1,現在有一種對抗白介素-1受體的抗體,它可以改善炎癥。實際上機體本身也有含對抗白介素-1受體的蛋白質。很奇妙的是,白介素-1受體表達最高的細胞居然是β細胞。研究的大部分細胞中β細胞上的白介素-1受體表達是最高的。因而血液里面白介素-1受體增加,首先容易攻擊的是β細胞。因此,白介素-1受體對β細胞的攻擊可能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現在用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的結果,已經發表在新英格蘭雜志上。雖然病例數不多,但是應用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后,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都下降了,胰島素水平增加,但是沒有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說明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能夠改善β細胞功能。某種程度上講,它恢復了β細胞的功能。所以我個人覺得慢性低度炎癥在2型糖尿病(包括糖尿病腎病)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用拮抗劑干預慢性低度炎癥,也許對防止糖尿病及并發癥還是有利的。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