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城市大醫院改革被忽略 大醫改不應僅是基層醫改
“住院樓空了,是衛生院的歸位,意味著改革有了效果。”這是不久前,安徽省含山縣衛生局局長王兆賢在接受官方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
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看,王兆賢認為安徽基層的醫改已經有了成效,沒有人到鄉鎮衛生院住院便是例證。
很快便有人站出來反對王的觀點。鄉鎮衛生院的樓空了,明明是基層公立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削弱的表現。而這種服務能力的削弱,正是源于在基層推行的基本藥物制度、財政收支兩條線等改革措施。
本輪醫改進行到第三年末,這兩種極具代表性觀點間的角力幾乎成了全部爭論的焦點。
本輪醫改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基層衛生院的樓都空,看上去總是與這樣的原則不大協調。
還有更讓人無所適從的局面:不僅關于基層醫改的觀點對立,而且關于基層醫改的數據看上去也難以相互支持。那么基層的狀況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根據衛計委的數據,2011年,我國衛生總費用預計為22224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11.6%,人均衛生費用增加136元。即使拋開這些僵硬的數據,僅憑親身體驗和感受的話,恐怕“看病難、看病貴”的緩解程度也并不那么樂觀。同樣是衛計委的調查,就是因為對醫藥費用過高的不滿,才導致醫患間糾紛的頻發。
可以肯定地說,看病難、看病貴依舊存在。但要明確的就是,究竟到哪里“看病難、看病貴”。城市or基層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是醫改的基本原則,這已是共識。這個原則背后的邏輯是基層不強、基本沒有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所以老百姓才會涌向城市大醫院。而醫改努力的方向就是讓病人下沉到基層,首診在基層,甚至還要在基層社區建立起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預防保健體系。
病人此前不去基層就醫是因為那里太貴嗎?顯然不是,而是基層醫療機構無法提供讓老百姓放心、滿意的醫療服務,原因則是基層沒有足夠優秀的醫療衛生人才。也就是說,基層的問題不是難或者貴,而是弱。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所以才要強基層。
從本輪醫改第三年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漸成重心。這一年,公立醫院改革也轉向級別較低的縣醫院作為突破口;而有關城市大醫院的改革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醫改推進過程中,改革的重心逐漸下移到基層,城市大醫院的改革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大醫改逐漸轉化成基層醫改。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改革即使方向正確、措施得當、藥價下降,但老百姓依舊清楚的知道,只有到城市大醫院才能找到讓他們放心和滿意的醫生。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于是,大醫院再難再貴也要去。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又是人活著呢,錢沒了。所以,醫改必須在基層改革的同時,推動大醫院改革,看病難、看病貴才能解決。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