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成人片免费网站,今天高清视频免费播放作文,欧美大片ppt免费

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學論壇 專業文章 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培訓 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學進展 > 中國消化內鏡診療鎮靜/麻醉專家共識意見

中國消化內鏡診療鎮靜/麻醉專家共識意見

2015-01-16 18:46 閱讀:3231 來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作者:學**涯 責任編輯:學海無涯
[導讀] 消化道內鏡診療技術是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但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及不適感。隨著患者對醫療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消化內鏡診療的舒適需求也日益增加。

    消化道內鏡診療技術是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但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及不適感。隨著患者對醫療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消化內鏡診療的舒適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單位開展了鎮靜和(或)麻醉下的消化內鏡操作,且有逐漸推廣的趨勢,業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是,需要認識到,鎮靜和(或)麻醉本身具有較高風險,有些并發癥可造成嚴重后果,甚至死亡。我國目前尚無相關指南或專家共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廣泛征求消化內鏡和麻醉醫護人員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相關的專家共識,從而規范其適應癥、禁忌證、操作流程、各種消化內鏡鎮靜和(或)麻醉、特殊人群的鎮靜和(或)麻醉以及相關并發癥防止等,以利于我國鎮靜和(或)麻醉下消化內鏡診療工作的安全普及和推廣。

    1、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定義及目的消化內鏡診療的鎮靜和(或)麻醉是指通過應用鎮靜藥和(或)麻醉性鎮痛藥等以及相關技術,消除或減輕患者在接受消化內鏡檢查或治療過程中的疼痛、腹脹、惡心嘔吐等主觀痛苦和不適感,尤其可以消除患者對再次檢查的恐懼感,提高患者對消化內鏡的接受度,同時為內鏡醫師創造更良好的診療條件。

    大部分患者對消化內鏡操作懷有緊張、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檢查過程中易發生咳嗽、惡心嘔吐、心律增快、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卒中或心搏驟停等嚴重并發癥。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和配合完成消化內鏡操作,從而使內鏡醫師無法明確地診治相關疾病。

    消化內鏡下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目的是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焦慮和不適,從而增強患者對于內鏡操作的耐受性和滿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消化內鏡操作過程中發生損傷和意外的風險,為消化內鏡醫師創造最佳的診療條件[3].

    2、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實施條件2.1場所與設備要求

    開展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除應符合常規消化內鏡室的基本配置要求以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1)每單元診療室面積宜不小于15m2

    (2)每單元診療室除應配置消化內鏡基本診療設備外,還應符合手術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應配備常規監護儀(包括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和無創血壓)、供氧與吸氧裝置和單獨的負壓吸引裝置、靜脈輸液裝置、常規氣道管理設備(麻醉機或簡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鏡與氣管內插管用具等)和常用**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類藥物等)以及常用的心血管藥物(如阿托品、**、去氧腎上腺素等)。

    (3)經氣管內插管全麻下消化內鏡操作時間較長或高危患者還應配有麻醉機,并考慮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和(或)有創動脈壓力。消化內鏡操作區域須配備麻醉機、困難氣道處理設備(如喉罩、視頻喉鏡等)和搶救設備(如心臟除顫儀)以及常用急救藥品(如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和拮抗藥(如氟馬西尼和納洛酮)。

    (4)具有***的麻醉恢復室或麻醉恢復區域,建議麻醉恢復室與內鏡操作室床位比例不低于1:1,并根據受檢患者數量與鎮靜和(或)麻醉性質設置面積。其設備應符合麻醉恢復室的基本要求,即應配置常規監護儀、麻醉機和(或)呼吸機、輸液裝置、吸氧裝置、負壓吸引裝置以及急救設備與藥品等。

    (5)消化內鏡診療區域須配備麻醉機、困難氣道處理設備(如喉罩、視頻喉鏡等)和搶救設備(如心臟除顫儀)以及常用急救藥品(如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和拮抗藥(如氟馬西尼和納洛酮)。

    2.2人員配備與職責

    消化內鏡診療的輕度、中度鎮靜可由經過專門鎮靜培訓的醫師負責。消化內鏡診療的麻醉和(或)深度鎮靜應由具有主治醫師(含)以上資質的麻醉科醫師負責實施。根據消化內鏡患者受檢人數與受檢方式以及鎮靜和(或)麻醉的性質合理配備麻醉醫師人數。

    實施深度鎮靜和(或)麻醉的每個診療單元配備至少1名麻醉科高年資住院醫師,建議配備1名專職護士,其中護士負責麻醉前準備和鎮靜和(或)麻醉記錄、協助鎮靜和(或)麻醉管理;每2——3個診療單元配備1名具有主治醫師(含)以上資質的麻醉科醫師,指導并負責所屬單元患者的鎮靜和(或)麻醉以及麻醉恢復。

    麻醉恢復室的專職護士數量與床位比宜為1:4——1:2配備,負責監測并記錄患者麻醉恢復情況。麻醉醫師與專職護士宜相對固定,以保證鎮靜和(或)麻醉過程及麻醉恢復過程的患者安全。

    3、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適應癥和禁忌證3.1 適應癥

    (1)所有因診療需要、并愿意接受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患者。

    (2)對消化內鏡診療心存顧慮或恐懼感、高度敏感而不能自控的患者。

    (3)操作時間較長、操作復雜的內鏡診療技術,如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graphy,ERCP)、超聲內鏡(endoscopicultrasound,EUS)、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內鏡黏膜下層剝離術(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經口內鏡下肌離斷術(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小腸鏡等。

    (4)—般情況良好(ASAI級或Ⅱ級患者。

    (5)處于穩定狀態的ASAⅢ級或Ⅳ級患者,可酌情在密切監測下實施。

    3.2 禁忌證

    (1)有常規內鏡操作禁忌證或拒絕鎮靜和(或)麻醉的患者。

    (2)ASAV級的患者。

    (3)未得到適當控制的可能威脅生命的循環與呼吸系統疾病,如未控制的嚴重高血壓、嚴重心律失常、不穩定心絞痛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發作期等。

    (4)肝功能障礙(Child-PughC級以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嚴重貧血、胃腸道梗阻伴有胃內容物潴留。

    (5)無陪同或監護人者。

    (6)有鎮靜和(或)**物過敏及其他嚴重麻醉風險者。

    3.3 相對禁忌證

    以下情況須在麻醉醫師管理下實施鎮靜和(或)麻醉,禁忌在非麻醉醫師管理下實施鎮靜:

    (1)明確困難氣道的患者如張口障礙、頸頦頜部活動受限、類風濕脊柱炎、顳頜關節炎等。

    (2)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者(如卒中、偏癱、驚厥、癲癇等)。

    (3)有藥物濫用史、年齡過高或過小、病態肥胖、排尿困難等患者。

    4、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深度的評估消化內鏡診療操作過程中應用鎮靜和(或)**物可使患者意識水平下降或消失。根據患者意識水平受抑制的程度,鎮靜深度可分為四級:即輕度鎮靜、中度鎮靜、深度鎮靜和全身麻醉(表1)。

    不同患者耐受內鏡診療所需的鎮靜和(或)麻醉深度不同,理想的狀態是患者安全、舒適、無記憶,內鏡操作易于實施。消化內鏡診療所需鎮靜和(或)麻醉深度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正在使用的藥物、術前焦慮狀態、疼痛耐受程度、內鏡操作類別及操作者熟練程度等。
 


    5、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操作流程5.1 鎮靜和(或)麻醉前訪視與評估

    在進行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前,麻醉醫師需要充分做好麻醉前訪視,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麻醉前評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重點判別患者是否存在困難氣道、惡性高熱易感;是否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壓、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可能導致圍手術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情況;是否有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暫停(OS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肥胖、支氣管哮喘、吸煙和未禁食等可能導致圍手術期嚴重呼吸系統事件的情況;是否有胃腸道潴留、活動性出血、反流或梗阻等可能導致反流誤吸的情況。

    患者知情告知應告知患者和(或)患者受托人鎮靜和(或)麻醉的操作方案,并向患者和(或)受托人解釋鎮靜和(或)麻醉的目的和風險,取得患者和(或)委托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5.2 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前準備

    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前準備與普通消化內鏡術前準備基本相同。

    一般患者應在術前禁食至少6h,術前禁水至少2h;可按需服用小于50mL的黏膜清潔劑。

    如患者存在胃排空功能障礙或胃潴留,應適當延長禁食和禁水時間,必要時行氣管內插管以保護氣道。

    口咽部表面麻醉:輕度與中度鎮靜下,口咽部表面麻醉可以增強患者耐受性、抑制咽反射,利于內鏡操作;深度鎮靜及全麻狀態下,可不使用口咽部表面麻醉。

    當日實施麻醉的主管醫師應當對鎮靜和(或)麻醉前評估與準備記錄進行確認,并且再次核實患者身份和將要進行的操作。

    5.3 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的實施

    患者入室,根據檢查類別擺放好**,連接監護設備,自主呼吸下充分給氧去氮(8——10L/min,3——5min),開放靜脈通道,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根據消化內鏡的診療目的和鎮靜和(或)麻醉深度的需求,可采用下列不同的麻醉或鎮靜方法。

    **用于消化內鏡診療鎮靜時,成人初始負荷劑量為1——2mg(或小于0.03mg/kg),1——2min內靜脈給藥。可每隔2min重復給藥1mg(或0.02——0.03mg/kg)滴定到理想的輕、中度鎮靜水平。靜脈注射**具有“順行性遺忘”的優點,即患者對后續檢查過程有所“知曉”,且可配合醫師,但待完全清醒后對檢查無記憶。

    **用于消化內鏡診療鎮靜時,成人初始負荷劑量50——100μg,每2——5min追加25μg;應用**時,成人初始負荷劑量5——10μg,每2——5min追加2——3μg,直至達到理想的輕、中度鎮靜水平。

    對于鎮痛要求不高的診療過程(如診斷性胃腸鏡檢查)或胃腸鏡下簡單治療(如腸息肉摘除)等,一般單用丙泊酚即可滿足要求,即緩慢靜脈注射初始負荷劑量1.5——2.5mg/kg.患者呼吸略緩慢但平穩、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即可開始內鏡操作。

    操作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呼吸和循環情況,確定是否需要氣道支持(如托下頜、鼻咽通氣管甚至輔助或控制呼吸)和循環藥物支持(如**、阿托品)。如果診療時間稍長或操作**較強,根據患者體征如呼吸加深、心律增快,甚至體動等,可每次靜脈追加0.2——0.5mg/kg,也可持續泵注6——10mg/(kg·h)。診療過程中應維持良好的鎮靜和(或)麻醉深度,以確保患者無知覺和體動,直至檢查結束。

    成人可預先靜脈注射**1mg和(或)**30——50μg或**3——5μg然后根據患者情況緩慢靜脈注射初始負荷劑量的丙泊酚1——2mg/kg或依托咪酯0.2——0.3mg/kg;如果選用依托咪醋,宜在應用**和(或)**或**1.5—— 2min后給予,以預防肌震顫。

    患者自主呼吸略緩慢但平穩、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托下頜無反應時開始插入內鏡,確定無反應即開始消化內鏡診療操作。如果診療時間稍長或操作**較強,根據患者體征如率增快,甚至體動等,可每次靜脈追加丙泊酚0.2——0.5mg/kg或依托咪酯0.1mg/kg,也可持續泵注丙泊酚6——10mg/(kg·h)或依托咪酯10μg/(kg·min)。

    診療過程中應維持良好的鎮靜和(或)麻醉深度,以確保患者無知覺和體動,直至檢查結束。

    1——5歲的小兒消化內鏡診療可選用**,肌肉注射3——4mg/kg后開放靜脈,待患兒入睡后進行檢查;必要時可持續泵入2——3mg/(kg·h)維持[13].如果患兒配合且有條件情況下,可以七氟烷吸入誘導后開放靜脈,再以丙泊酚維持。

    對于消化內鏡診療時間長、內鏡操作或**不影響呼吸循環的患者,右美托咪啶也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可使患者安靜地處于睡眠狀態,呼之能應,循環穩定且無明顯呼吸抑制。一般建議靜脈泵注右美托咪定0.2——1.0μg/kg(10——15min)后,以0.2——0.8μg/(kg·h)維持;可復合**0.1——0.2μg/(kg·min),以加強鎮痛作用。

    對消化內鏡操作要求的**明顯影響呼吸或消化內鏡診療過程可能明顯影響呼吸時,宜選用常規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應用鎮靜藥與麻醉性鎮痛藥時,宜適當減少藥物劑量,并密切觀察有無呼吸循環抑制。

    5.4 鎮靜和(或)麻醉中及恢復期的監護

    鎮靜和(或)麻醉中及恢復期患者生命體征監測是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中的重要環節。常規監測應包括:心電圖、呼吸、血壓和脈搏血氧飽和度,有條件者可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氣管插管(包括喉罩)全身麻醉宜常規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

    5.4.1 心電監護

    密切監測心律和心律的變化和異常,必要時及時處理。約90%的心搏驟停前會發生心動過緩,若無連續動態的心電監護則很難及時發現。因此,在鎮靜和(或)麻醉期間必須嚴密監護心電圖。

    5.4.2 呼吸監測

    應密切監測患者呼吸頻率與呼吸幅度,并注意有無氣道梗阻。呼吸變慢變淺,提示鎮靜和(或)麻醉較深;呼吸變快變深,提示鎮靜和(或)麻醉較淺。如出現反常呼吸,往往提示有氣道梗阻,最常見原因是舌后墜,其次是喉痙攣。托下頜往往即可解除因舌后墜引起的氣道梗阻,必要時可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氣管。

    5.4.3 血壓監測

    一般患者無創動脈血壓監測(間隔3——5min)即可,但特殊患者(嚴重心肺疾病,循環不穩)可能還需有創動脈壓監測。一般患者血壓水平變化超過基礎水平的30%,高危患者血壓水平變化超過基礎水平的20%,即應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干預并及時調整鎮靜和(或)麻醉深度。

    5.4.4 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

    在實施鎮靜和(或)麻醉前即應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并持續至完全清醒后。值得注意的是,脈搏血氧飽和度主要代表肺的換氣功能,其反應低通氣早期不敏感;脈搏血氧飽和度下降提示通氣功能已明顯下降。因此需要嚴密觀察患者呼吸狀態。

    5.4.5 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監測

    可利用鼻面罩或鼻導管或經氣管導管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并顯示其圖形的動態變化。該方法可在患者血氧飽和度下降前發現低通氣狀態。研究表明,通過二氧化碳波形圖發現患者肺泡低通氣比視覺觀察更為敏感,因此對于深度鎮靜或無法直接觀察通氣狀態的患者宜考慮采用該方。

    5.5 鎮靜和(或)麻醉后恢復

    5.5.1 麻醉恢復室恢復

    麻醉恢復室是鎮靜和(或)麻醉結束后繼續觀察病情、防止鎮靜和(或)麻醉后近期并發癥、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場所。凡鎮靜和(或)麻醉結束后尚未清醒(含嗜睡)、或雖已清醒但肌張力恢復不滿意的患者均應進入麻醉恢復室。麻醉恢復室應配備專業的麻醉科護士,協助麻醉醫師負責病情監護與記錄以及處理。

    5.5.2 觀察指標

    包括患者血壓、心律、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和神志狀態以及有無惡心嘔吐等并發癥。

    5.5.3 護理

    嚴密監護,確保不發生墜床。

    5.5.4 離室標準

    門診接受一般消化內鏡診療鎮靜和(或)麻醉患者可以用評分系統來評價患者是否可以離院(表2)。一般情況下,如果評分超過9分,并有人護送,患者就可以離開。如為住院患者,則按麻醉恢復常規管理。
 


    5.5.5 注意事項

    告知患者飲食、活動、用藥和隨訪時間等注意事項,囑咐患者當日不可從事駕駛,并給予文字指導,提供緊急情況聯系電話。

    6. 常見消化內鏡診療的鎮靜和(或)麻醉

    消化內鏡診療的鎮靜和(或)麻醉適用于胃鏡、結腸鏡、小腸鏡、EUS、ERCP、EMR、ESD、POEM等多項內鏡診療技術。由于各項具體內鏡操作不同,其對鎮靜及麻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6.1 胃鏡診療的鎮靜和(或)麻醉

    傳統胃鏡診療采用咽喉表面麻醉,患者常有咽喉不適、咳嗽、惡心嘔吐等痛苦感,不僅影響檢查的準確性、易引發并發癥,而且導致部分患者難以接受和懼怕再次診療。靜脈注射**對不良**的抑制效果較差,胃鏡經過咽喉時保護性反射未被完全抑制,患者可出現惡心、咽喉緊縮,使胃鏡有時不能順利通過咽部。

    因此,合用**或**有利于檢查和治療。目前臨床一般胃鏡檢查及簡單活檢與治療采用單純靜脈注射丙泊酚即可滿足要求。

    成人靜脈注射10——40mg丙泊酚與1μg/kg**用于胃鏡檢查也可產生深度鎮靜,患者處于松弛狀態,胃鏡在視野清楚的情況下,可輕貼咽后壁滑行進鏡,順利進入食管,能避免因胃鏡**咽后壁所致的惡心嘔吐和嗆咳;消化道平滑肌松弛,可避免劇烈嘔吐引起的賁門黏膜損傷,也避免消化道平滑肌強烈收縮后與鏡頭碰觸而導致的損傷。

    該方法可使診療過程安全、順利地進行,有利于操作者進行更細致檢查,減少漏診誤診,提高檢查成功率。

    6.2 結腸鏡診療的鎮靜和(或)麻醉

    結腸鏡廣泛應用于結腸疾病的診療中,由于不影響呼吸道,其安全性高于胃鏡檢查。但操作時間較長,**較強,尤其腸管注氣及被牽拉可引起惡心、疼痛,甚至腸袢或腸痙攣等,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一些患者因此恐懼結腸鏡檢查而延誤病情。

    成人靜脈注射10——40mg丙泊酚,或者之前給予小劑量的**(1——2mg)和(或)**(30——50μg)或**(3——5μg),均可使患者達中度鎮靜狀態,并通過適時追加丙泊酚,維持該鎮靜狀態至腸鏡到達回盲部時停藥。

    臨床上常用深度鎮靜或全麻方法,即靜脈注射丙泊酚首次劑量(1——2mg/kg),診療中靜脈間斷注射或持續輸注丙泊酚維持,直至開始退出內鏡時停藥。

    鎮靜和(或)麻醉下腸管松弛、患者疼痛反應消失也使腸穿孔和出血的可能增加,因此鎮靜和(或)麻醉下的結腸鏡須由經驗豐富、操作熟練的高年資內鏡醫師操作完成。

    6.3 小腸鏡的鎮靜和(或)麻醉

    小腸鏡的檢查時間較長,通常在30min至2h左右。除非患者有麻醉禁忌,無論采用經口或經肛途徑的小腸鏡檢查都應在深度鎮靜和(或)麻醉下實施,以避免患者痛苦,獲得患者配合。國內研究表明,靜脈緩慢注射小劑量右美托咪啶(0.4μg/kg)可減少丙泊酚用量,避免大劑量丙泊酚對循環系統的抑制,術中未見嚴重呼吸抑制,具有良好安全性。

    采用經口途徑時,宜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以有效保護呼吸道,避免檢查過程中發生反流誤吸。在經肛途徑時,如果患者有腸梗阻存在或胃內有大量液體潴留,也應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以免出現意外。

    6.4 EUS的鎮靜和(或)麻醉

    與普通胃鏡相比,超聲胃鏡時間相對較長,且需在病變部位注入較多水;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fineneedleaspiration,EUS-FNA)要求胃腸道蠕動減弱或消失,以便穿刺針定位,提高穿刺準確性與活檢陽性率。

    患者長時間感覺惡心、疼痛等不適,因此應采用麻醉和(或)深度鎮靜。但需要注意,超聲胃鏡探頭需要在水中檢查病變,這樣增加了鎮靜和(或)麻醉患者嗆咳、誤吸的風險。因此要求內鏡醫師控制注水量,并及時吸除水,并采取操作最少、時間最短的原則。若病變部位位于食管中上段,則應實施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以策安全。

    6.5 ERCP的鎮靜和(或)麻醉

    接受ERCP的患者多為老年,常較焦慮,且合并癥較多;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患者側俯臥或俯臥,患者胸部與腹部受壓,對呼吸產生明顯影響;ERCP操作時間較長,**較強,應當給予充分鎮靜,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配合度,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

    因此與一般消化內鏡操作相比,ERCP的鎮靜和(或)麻醉風險更大。ERCP以往的鎮靜方案為靜脈注射**1——2mg復合哌替啶25——50mg.

    可在常規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下實施ERCP.也可在非氣管內插管下采用丙泊酚,或丙泊酚復合**或**的方法,如靶控輸注丙泊酚(1.5——3.0mg/L)與**(1——2μg/L)。實施非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行ERCP,宜使用鼻咽通氣管。這類患者選用右美托咪啶復合**可能也有較大的優勢。

    6.6 其他消化內鏡的鎮靜和(或)麻醉

    內鏡下介入治療主要包括息肉與平滑肌瘤的摘除、上消化道內異物的取出、食管白斑和Barrett食管的內鏡治療、ESD、EMR、POEM等。這些治療性內鏡操作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且操作時間長,要求患者高度配合。患者感覺惡心、反復嘔吐等不適使得胃腸道蠕動增加,操作者定位困難,從而延長操作時間,且有賁門撕裂的風險。

    因此這些治療性內鏡操作常需要在深度鎮靜和(或)麻醉下進行,必要時實施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以提高治療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

    7. 特殊人群消化內鏡的鎮靜和(或)麻醉

    7.1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全身生理代償功能降低,并可能伴有多種疾病,對鎮靜和(或)麻醉的耐受能力降低,臨床醫師對此應有較深入的了解。由于老年入藥代與藥效動力學的改變以及對藥物的反應性增高,鎮靜和(或)**物的種類及劑量均應認真斟酌。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選擇依托咪酯替代丙泊酚可有利于血流動力學穩定,但應預先靜脈注射適量麻醉性鎮痛藥,以防止肌震顫。

    7.2兒童

    兒童的生理功能有別于成年人,加上由于檢查時離開父母,對醫院存在恐懼心理,可產生嚴重的抑郁、焦慮、夜夢及其他的心理創傷和行為改變。應注意患兒牙齒有無松動、扁桃腺有無腫大以及心肺功能情況等。

    **是兒童消化內鏡常用的**物,但可引起口咽部分泌物增加、喉痙攣,甚至呼吸暫停,應加強監測。研究表明,丙泊酚或丙泊酚復合**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兒童消化內鏡診療。

    7.3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消化內鏡操作對于妊娠婦女安全性的研究較少,藥物安全性數據多根據動物實驗得出。胎兒對于母體缺氧及低血壓尤其敏感,母體過度鎮靜導致的低血壓、低通氣可造成胎兒缺氧,甚至胎兒死亡。苯二氮卓類藥物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分級D級藥物。

    早孕期(最初3個月)持續應用**可導致胎兒腭裂,而早孕期后應用則可能導致神經行為學障礙。因此,**不應用于妊娠婦女的鎮靜。**也為D類藥物,但無導致先天性異常的報道。當哌替啶鎮靜不能達到良好效果時,**是首選的苯二氮卓類藥物,但在早孕期應盡量避免使。

    7.4 肝功能異常患者

    靜脈麻醉和肝功能密切相關。很多**物都要經過肝臟轉化和降解。嚴重肝病時,在肝內生物轉化的藥物作用時間可延長,藥物用量應酌減。肝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常因嚴重低蛋白血癥產生腹腔積液和水腫;大量腹腔積液可影響患者呼吸,應注意密切監護。

    7.5 高血壓病患者

    內鏡診療除了急診外,一般應在高血壓得到控制后進行,盡可能使血壓控制在≤180/110mmHg(1mmHg=0.133kPa)。研究表明,患者應持續服用降壓藥至內鏡診療當日,服用降壓藥與術中低血壓風險無關。檢查前1d要盡量消除顧慮,保證良好的睡眠。

    鎮靜和(或)麻醉期間血壓波動幅度一般以不超過基礎水平的20%為宜。如血壓較原來水平降低25%,即應視為低血壓;如降低30%則應認為是顯著的低血壓。鎮靜和(或)麻醉期間應當密切監測,及時防止低血壓。

    7.6 心臟病患者

    麻醉前要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心臟病病史,包括患者心臟結構、心臟起搏與傳導、心臟收縮與舒張功能以及冠狀血管有無異常。應盡可能改善心臟功能和全身情況,提高心血管系統的代償能力。鎮靜和(或)麻醉下消化內鏡診療有再次誘發或加重原有的心臟疾病的風險。

    3個月內曾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應盡量避免行鎮靜和(或)麻醉下消化內鏡操作。對心臟病患者鎮靜和(或)麻醉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心肌的氧供與氧耗平衡,包括保證充分的鎮靜鎮痛、維護循環狀態穩定、維持接近正常的血容量和適度的通氣。

    8. 常見并發癥及處理

    麻醉醫護人員在消化內鏡操作期間既要了解患者疼痛與不適、保障其生命安全、并為內鏡操作期間提供方便條件外,還應積極防止鎮靜和(或)麻醉期間可能的意外和并發癥。

    8.1 呼吸抑制

    鎮靜和(或)麻醉及麻醉恢復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與呼吸幅度。如懷疑舌后墜引起的氣道梗阻,應行托下頜手法,必要時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氣管;同時應增加吸氧流量或經麻醉面罩給予高濃度氧。必要時囑內鏡醫師退出內鏡。如果患者脈搏血氧飽和度低于85%,應立即處理。

    可通過大聲詢問和壓眶**患者加深呼吸。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無效,則應給予輔助或控制呼吸,必要時行氣管內插管或放置喉罩。如果患者采用苯二氮卓類藥物鎮靜,還應立即靜脈給予氟馬西尼。

    8.2 反流與誤吸

    鎮靜和(或)麻醉能使胃腸道蠕動減弱,加上胃鏡檢查過程中大量的注氣和注水,使胃腸道張力下降。如果患者伴有胃食管交界處解剖缺陷、口咽或胃內大量出血或幽門梗阻等均可增加反流與誤吸風險。無論固體或液體誤吸入呼吸道均可造成呼吸道梗阻、氣道痙攣、吸入性肺不張和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后果。

    因此應采取措施來減少胃內容物和提高胃液pH值;降低胃內壓,使其低于食管下端括約肌阻力;保護氣道等。當EUS檢查,胃腔內需要大量注水時,注意注水的部位,如位于食管、賁門等距咽喉部聲門裂較近,應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不宜施行深度鎮靜。

    一旦發生誤吸,則應立即退出內鏡并沿途吸引,尤其口咽部;同時立即使患者處于頭低足高位,并改為右側臥位,因受累的多為右側肺葉,如此可保持左側肺有效的通氣和引流;必要時應及時行氣管內插管,在纖維支氣管鏡明視下吸盡氣管內誤吸液體及異物,行機械通氣,糾正低氧血癥。

    8.3 血壓下降

    患者血壓下降可給予或加快輸液速度,必要時可給予去氧腎上腺素25——100 或去甲腎上腺素4——8μg,可反復使用。明顯竇性心動過緩合并低血壓時,可酌情靜脈注射**5——15mg.對于操作時間較長、深度鎮靜和(或)麻醉的患者應常規預防性補充液體。

    8.4 墜床

    墜床是消化內鏡鎮靜和(或)麻醉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輕者可造成患者四肢和軀體創傷,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嚴密監護,并始終妥善固定與防護患者是防止墜床的關鍵。

    8.5 心律失常

    內鏡操作本身對植物神經的**以及鎮靜和(或)**物的作用均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一般無需處理。如心律小于50次/min,可酌情靜脈注射阿托品0.2——0.5mg,可重復給藥;必要時可靜脈給予腎上腺素0.02——0.1mg.關鍵在于及時發現,并及時處理。

    8.6 心肌缺血

    消化內鏡操作無論是否采取鎮靜和(或)麻醉均可能誘發或加重心肌缺血。在內鏡操作過程中吸氧可以顯著減少ST段壓低。因此應加強監測,維持良好的心肌氧供與氧耗。

    8.7 其他內鏡診療并發癥

    內鏡診療過程中,術者操作粗暴或麻醉效果不完全面致患者躁動掙扎,均有較大的危險,輕者引起消化道黏膜擦傷或撕裂,重者可引起消化道穿孔,甚至死亡。故在內鏡操作過程中,需要內鏡醫師與麻醉醫師積極有效地配合,共同完成診療操作。

    9. 消化內鏡鎮靜和(或)麻醉的安全管理及注意事項鎮靜和(或)麻醉前認真訪視患者,盡量排除安全隱患,保障患者安全,同時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使其更好地配合鎮靜和(或)麻醉,完善知情告知相關文件。

    鎮靜和(或)麻醉中須保障靜脈通暢,做好呼吸和循環的監護和管理。

    鎮靜和(或)麻醉后復蘇時應密切觀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神志狀態,嚴格掌握患者離院標準,并保證醫護人員在場,以避免患者出現墜床、摔傷等意外。
 


    執筆及整理者:

    李兆申(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鄧小明(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孫濤(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杜奕奇(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李金寶(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

    參與指南制訂者(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倉靜(復旦大學中山醫院麻醉科),陳潔(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鄧小明(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杜奕奇(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戈之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仁濟醫院消化科),郭強(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郭曲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麻醉科),郭學剛(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科),胡冰(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醫院消化科),胡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科),姜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姜慧卿(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科),李金寶(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李天佐(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麻醉科),李兆申(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厲有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廖專(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劉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魯開智(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麻醉科),梅浙川(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科),任旭(黑龍江省醫院消化科),孫濤(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王邦茂(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科),王東(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科),王貴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消化科),項平(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消化科),徐肇敏(南京大學醫學院鼓樓醫院消化科),楊愛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楊承祥(中山大學佛山醫院麻醉科),姚禮慶(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張澍田(首都醫科大學**消化科),張衛(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趙曉晏(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科),趙珍珍(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智發朝(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朱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无为县| 舞钢市| 西峡县| 姚安县| 宣恩县| 崇文区| 禹州市| 枣强县| 沁阳市| 富蕴县| 德阳市| 灵寿县| 湖州市| 青川县| 泸西县| 望都县| 光泽县| 金川县| 汽车| 武汉市| 长春市| 汝州市| 乐业县| 临洮县| 灵丘县| 木兰县| 肥城市| 贞丰县| 永顺县| 遂溪县| 桂平市| 潼南县| 东明县| 恩平市| 安远县| 宜阳县| 兴化市| 天津市| 五家渠市|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