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充滿了稱為酶的蛋白質,它們可幫助體內幾乎所有的功能。數十年以來,為了了解酶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如何為許多疾病研制更好的藥物和治療方法,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酶。目前,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種稱為脯氨酸利用蛋白A (PutA)的酶的3D結構圖。PutA通過將氧添加到分子中,可促進代謝。密蘇里大學生物化學系的John Tanner教授稱,這種酶的3D結構圖將使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它的功能,從而有助于藥物制造商研制出更有效的藥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PNAS》雜志。
脯氨酸利用蛋白A(PutA)是雙功能的外膜黃素酶,可通過連續的脯氨酸脫氫酶活性和醛脫氫酶結構域,催化L脯氨酸和L谷氨酸鹽的氧化。PutA位于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外膜,通過把來自環境中的脯氨酸氧化與膜相關的醌類減少相結合,在能量代謝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Tanner稱:“PutA實際上是兩種酶融合在一起,使它的加工處理更加有效。現在,了解了PutA的構造之后,我們就能正確地研究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一些危險的細菌,如幽門螺桿菌(h. pylori,可感染胃組織)可利用PutA酶來生長。發現這種酶的結構,將為這種蛋白質如何發揮作用,提供有價值的見解,也為設計抑制或增加某種蛋白質功能的藥物提供了藍圖,這將使這些藥物更加的有效。”
Tanner通過利用一個稱為蛋白質晶體學(protein crystallography)的過程,完成了這項研究。這個過程涉及到,由PutA酶組成的生長微觀晶體。然后,Tanner將蛋白質晶體運到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在那里它們被暴露于一種稱為“beamline”的高能X射線中。Beamline裝置在世界上只有五臺,有足球場那么大。
Beamline可捕捉X射線,使其聚焦在蛋白質晶體上,并記錄晶體上反射或衍射出來的光束。Tanner解碼了蛋白質晶體上發出的衍射圖,以了解蛋白質中原子的精確排列,并繪制了PutA酶的3D結構圖。
Tanner稱:“沒有** beamline,這整個項目就不可能完成。我們校園唯一的X射線裝置的能力只是beamline的一小部分,沒有這樣一種高能X射線裝置,我們就不可能完成這項復雜的測繪項目。”
Tanner稱,他們下一步的研究將探究PutA酶每一種晶體結構的功能,以更好地了解這種酶如何發揮作用。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