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據悉,目前全球400萬患者中,有170萬在中國。且該病患者近年趨于年輕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總人數的一成。
專家認為,該病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毒素的接觸等綜合因素有關。20%的患者因環境污染或受化學毒素侵蝕所致,青少年型的往往有家族遺傳史。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證實,知識分子患帕金森病的比例比其他人群要高。防止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早獲益。
警惕家中老人頻繁“搓手指”
張大叔,67歲,曾長期接觸化學物品。6年前出現右手不自主搓丸子樣動作,后出現口角不自主抽動,寫字歪歪扭扭現象。近一年來,現狀更嚴重,不笑,每天待在家,情緒低落,不運動,手腳僵硬,記憶力差。到長沙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就診,被確診為帕金森病。
經醫護人員的健康宣教,張大叔每天在家人陪伴下適當運動,遵醫囑服藥,病情有明顯好轉。
柳四新主任介紹,迄今,原發帕金森病的病因仍是個謎,普遍認為與年齡增長、遺傳和環境等因素有關。臨床統計,有20%的患者因環境污染或受化學毒素侵蝕而患病。我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在近20年內增長很快,且尚無根治方法,若不及時治療控制,患者的生命會受到威脅;晚期更會出現肺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生命質量。
“家人若發現老人開始頻繁出現搓手指動作時,這時老人很可能出現帕金森病的前期癥狀了。”柳四新解釋,搓手指,即臨床所指的帕金森病三主癥之一的“靜止性震顫”,相比身體僵直、行動遲緩而言,更能引起家人的注意。
此外,50歲以上的老人,若出現系鞋帶、紐扣、穿脫鞋襪等自理行為遲緩時,家人也要提高警惕。特別是老人的一側肢體,表現出特別遲鈍時,家人也應帶老人及時就醫,帕金森癥狀往往會從單側波及全身。
知識分子患者的比例偏高
李老師,72歲,高校退休教師。5年前出現入睡困難,情緒低落,還曾出現幻覺,更讓家人難以理解的是,她常懷疑年齡比自己小的丈夫不忠。李老師曾經被診斷為“癡呆”,但無明顯治療效果。隨后在長沙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就診,被診斷為帕金森病。
經過合理用藥,李老師病情趨于平穩、好轉,現仍堅持按醫囑服藥,定期來神經內科門診就診。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后發病,常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1%患有帕金森病,我國目前已有170萬的帕金森患者,超過全世界總數的四分之一。
“為何知識分子患帕金森病的比例,要比其他人群要高?”柳四新表示,這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因素如工農業污染、室內裝修污染、手機、電腦輻射等這些綜合因素有關。
帕金森病常見癥狀震顫與腦部有關嗎?年輕時用腦較多,老年人用腦較少,為什么年老后會出現震顫現象?老年性震顫的發病原因,與遺傳有一定關系,像生氣時出現的一過性震顫,屬于生理性震顫,而藥物中毒等也會引起震顫的發生。
年輕人發生震顫多在工作中,待放松后就會消失,這是原發性震顫,可以到醫院進行檢查,如病人畫不了圓,寫字大而亂,依此可診斷及區分震顫的類型。
青少年型患者占總人數的一成
趙小寶(化名),17歲,學生。被診斷為帕金森病已有1年。
今年,他手抖厲害,來長沙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就診后,考慮為“帕金森病異動癥”,經過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趙小寶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患帕金森的青少年,往往有家族遺傳史”,柳四新指出,之所以會早發病,很可能是因為基因突變的緣故。建議有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檢查。一旦查出有患病傾向,可從幾方面預防,如常運動、避免接觸化工材料等有毒物品。如果發現得早,治療早期可使用保護性藥物,減緩發病過程。
“我院神經內科,平均每年收治帕金森病人300至500人次,且人數呈上升趨勢。”柳四新強調,近年來,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每年有所增加,最年輕的僅十幾歲,占患病人數的10%.
護士長曹輝給予護理建議,首先,要讓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其次,患者最怕便秘,每天應攝入充足的纖維素和水。特別注意,低蛋白飲食有利于治療藥物的吸收,這是因為食物中的氨基酸必須穿過腸壁細胞入血,再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而藥物入血與入腦,使用的是同一通道。因此,高蛋白食物會嚴重影響藥物的吸收。
相關閱讀:
輔酶Q10或對治療早期帕金森病無益
帕金森病:診斷治療新進展
帕金森病年輕化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