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帕金森病公益網站“帕友網”主辦,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支持的“帕友精彩生活領‘秀’”活動的優勝者在京揭曉。活動最終評選出4位帕友精彩生活“領袖”,作為廣大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神榜樣。
北京的蘇京平是一位樂觀的“帕友”.作為播音主持界的老前輩,他曾多次問鼎象征中國主持界最高榮譽的金話筒獎。他說:“三年多前,我臨退休時確診患了帕金森病。但我不想認輸,就算退出了藝術的舞臺,我也不會退出生命的舞臺。我一邊堅持藥物治療和康復鍛煉,一邊利用可能的時間去周游世界,有了很多讓我感觸很深的見聞。我寫出我自己的故事和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希望能感染更多和我有一樣經歷的病友們。”(來源于北京青年報)
帕金森病
現在,帕金森病已不單是大眾認為的“老年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深受其擾。9日,湖南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紅星介紹說,實際上中國青年“帕友”患者已占據總人數的10%,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帕金森病的確切發病原因,盡早識別及早就診成為治療的關鍵。
4月1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帕金森病日。9日,一場大型帕金森病友會活動在湖南省腦科醫院舉行。該院神經內、外科的知名專家悉數登臺,就帕金森病的預防、運動與日常生活指導、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以及腦起搏器植入術及術后的健康教育等內容,為前來參加活動的病友及家屬進行了講解和答疑。
帕金森病發病高峰人群提前到50歲
據估算,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人在中國,總數超過200萬。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超過1%.雖然帕金森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從近年來發病及就診的患者年齡來看,正呈現低齡化趨勢,“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據總人數的10%.帕金森病的發病高峰人群由55歲以上提前到了50歲以上。
黃紅星說,該院收治過的帕金森病人中最年輕的是一位26歲的患者,患病時年僅14歲。而在廣州,甚至有年僅6歲的患者被確診。
該病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毒素的接觸等綜合因素有關,目前尚未找到帕金森病的確切發病原因。“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手腳震顫,或動作僵硬,或行動遲緩,那你可以判斷他(她)很有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黃紅星說,當有上述癥狀出現時,建議及早就診,早期治療。
腦起搏器是目前最佳的手術治療方法
“很多人在帕金森病的治療上存在認識誤區,寧愿服用大量藥物而懼怕手術。”黃紅星說,在帕金森病的治療的早期,藥物可以很好的改善癥狀,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不過,藥物治療有其“蜜月期”,經過3-5年的藥物治療之后,病情會變得難以控制。這時,就可考慮采用外科治療。
黃紅星介紹,目前該醫院運用的是“腦深部電**(DBS)術”,俗稱“腦起搏器”.該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通在患者頭部植入兩根細微電極,連通埋在胸壁皮下的脈沖發生器,可以通過發放微電脈沖改善神經核團的功能,從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消除震顫。
手術過后,用體外的無線遙控就能調節體內神經**的參數,隨時適應病情變化。患者還可自帶遙控器對腦起搏器進行開機關機和微調。目前,新一代的神經**器已可實現體外充電,并可設置不同的**模式以滿足病人在不同的活動狀態下的需求。
“腦起搏器植入術是微創手術,不破壞腦細胞,能長期控制癥狀,通過調節**參數可獲長期滿意療效。”黃紅星說,迄今醫院已完成50例腦起搏器植入術,手術有效率達到98%.(來源于中新網)
帕金森病需規范管理
規范科學的疾病管理是帕金森病患者控制癥狀、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實現精彩生活的基礎。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學組委員、衛計委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海波教授介紹道:“帕金森病的管理要把目光放長遠,既要控制運動癥狀,同時要注意盡量延緩和減少運動并發癥(如:異動癥和癥狀波動)的出現,所以在發病早期就要選擇既能控制運動癥狀又能夠延緩和減少運動并發癥的藥物和治療方案。目前國際指南公認的能夠延遲運動并發癥發生的藥物是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然而,我國帕金森病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類藥物的使用上普遍沒有達到指南上推薦的臨床有效劑量,從而達不到最佳療效。在歐美國家,很多帕金森病人在通過科學的治療后,能夠在患病后很長時間內維持原先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相關閱讀:
“食藥警察”設立,應避免帕金森定律困擾
2009年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
帕金森病可增加骨質疏松風險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