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北卡羅來納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發現顯示,細胞感染人類皰疹病毒(EBV)后,會產生小泡或被稱為外體的液囊,從而改變細胞中所含的蛋白質和RNA(核糖核酸)。這種變質的外體一旦進入健康細胞,就能轉變細胞的良性生長方式,使之變成不可控的致癌生長。這一發現刊登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
EBV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病毒,它無法被免疫系統徹底清除,幾乎每個人終生都被它感染。它們不斷進入唾液,在這里進行有效地傳播。感染這種病毒很少致病,然而在幾種主要的癌癥中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包括淋巴瘤和鼻咽癌,它的蛋白質劫持了細胞生長調控機制,引發不可控的細胞生長,從而導致癌變。 研究認為一種名為潛伏膜蛋白質1的蛋白質是EBV的致癌基因。通過外體,它們被傳遞給未受感染的細胞。研究人員還指出,EBV也徹底改變了外體的內含物,在細胞之間傳遞能激活癌癥的蛋白質,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這些發現表明,通過這種方式,病毒感染細胞能廣泛影響并潛在控制全身其他細胞,引發它們的不可測生長。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