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據了解,此次政策調整,健康服務業對民營資本的開放力度很大,將實行“非禁即入”的原則;而對于廣大醫生群體和許多已經進入醫療市場的資本來說,是否放開醫生自由職業或多點執業,讓醫生的身份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是關心的重點。小編對《意見》中的相關亮點進行了梳理,并請專家學者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第一,關于醫生多點執業,《意見》指出,將加快推進規范的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地方探索建立區域性醫療衛生人才充分有序流動的機制。對此,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對小編表示,“此提法力度不大。因為如果真正讓醫生的身份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促進衛生人才流動,對于醫生的管理應該向香港一樣,實行全行業管理,醫生的資格審查、滿意度、繼續教育等由醫師協會或專科學會來組織管理,而不是區域性的。”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委員、上海禾新醫院院長張煥禎對小編表示,“要看‘區域’的范圍,是省還是市縣級別,會不會先僅僅讓二級以下的醫療機構實現人才流動,而不去動三甲醫院,還要看具體的實施細節或各個地方的改革力度。
第二,關于醫務人員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廖新波表示,”所謂的保障社會化管理,也就是一種契約管理模式,醫生的保障不再僅由單位承擔,醫療責任險、醫療、養老等保障將實現社會化管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則明確對小編表示,”醫務人員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就是要逐步廢除醫務人員的事業編制,為醫療人才流動松綁,也為《意見》中提及的公立醫院改制鋪平道路。“
對此,張煥禎表示認同,他表示,”許多醫生因為服務醫院很多年,退休后養老金也是由單位出,還有單位領導過年過節的關懷,因此許多醫務人員不愿意離開所供職的公立醫院;《意見》體現了對于醫療人才資源流動的松綁,讓醫務人員和企業員工一樣享受“四金”保障,會促進醫療人才的流動。“
另外,關于”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廖新波表示,”所謂的身份,對于醫生來說不外乎編制、職稱,變為崗位管理也就意味著這些身份中的一個或多個,不再是一個崗位人員的必備條件。比方說,可以理解為一個科主任的崗位,不再需要醫生必須具有正教授級別等。“
最后,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譚軍對小編表示,《意見》在他看來更是一個態度,一個愿望。因為無論是關于多點執業還是取消編制,并沒有明確的實施時間表,具體怎么辦也沒有詳細的說明;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國家不再打算養廟里的人,而是讓和尚在廟與廟之間行走。醫生將逐步成為社會的人,自由的代價就是將自己謀食,這需要大家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