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教育程度越低,其最終發展成慢性心力衰竭的風險越大。
研究人員稱,低的教育程度基本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整體經濟狀況,因此,他們的發現亦為貧困和心臟病的關聯提供了論據。基于此,他們建議低收入人群要及早關注心衰的預防。
心力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是指當心臟不再有效泵血以滿足身體需求時,造成的如疲勞、呼吸困難和四肢積水等癥狀。
大約一半心衰源于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動脈阻塞),其他主要原因包括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或糖尿病對心臟的損害。一系列研究表明,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的人群患冠心病的比率較高,但對于其患心衰的風險卻鮮為人知。
一項對超過18,600名丹麥成年人的20年跟蹤調查表明,擁有超過10年學齡的受教育人群比擁有不足8年學齡的人慢性心力衰竭的幾率低39%。雖然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歐洲心臟病雜志上,但它并不能證明低教育程度本身就是心衰風險升高的原因。
然而,研究者們確實考慮了與生活習慣相關的因素,如調查者的體重、吸煙習慣、膽固醇水平和運動水平,發現教育程度與心臟衰竭仍然存在關聯。但對于這點他們表明,生活方式并不能完全解釋教育程度多少的差異。
研究人員稱,原因可能是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的人群不容易得到早期積極的治療。因此,必須阻止年輕人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才能最終縮小這些差距。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