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基礎
《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支節”,說明人體的經絡是溝通臟腑和體表的通路。《素問。調經論》也說:“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髓,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成。”強調了經脈與五臟的聯系和經脈的重要性。《靈樞。經脈》中則更加詳細的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臟腑絡屬關系及經脈是動病、所生病,這不僅強調了臟腑經絡的相關性,也為臟腑表里相關理論打下了理論基礎,為診斷疾病提供了依據。《靈樞。九針十二原》又云:“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以上這些都說明了經絡上的腧穴與五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反應著病癥,并為臨床診斷提供著依據。現代生理學認為,背部是軀體神經和植物神經分布區域,也是體表和臟腑聯系的主要通道的樞紐,而膀胱經內側線(背俞)與交感干和交脊聯系點體表投影關系十分密切,這亦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經脈與臟腑的相關性。
2.經絡理論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運用
利用經絡理論診斷疾病,通常是通過對經絡的視觸切按循壓,再結合證候表現,確定出病變的部位,病變的性質。通常分為經絡診法和分經辨證兩部分。經絡診法又包含了望診及切診的內容。
2.1 經絡診法
2.1.1 經絡望診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正是經絡的作用,可從面部的色澤反映出臟腑氣血的盛衰。《素問。皮部》曰:“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臨床中我們還可見到一些患者的皮膚上沿著經絡線的循行出現斑疹,甚至可出現一經串聯他經的現象,我們可根據斑疹的色澤、出現的部位來判斷出現病變的經絡臟腑。如循經皮膚病,它沿著經絡線呈帶狀分布,可見于十四經及帶脈上,其中發生于足少陰腎經最多,大腸經次之,肺及心包經再次之。循經皮膚病的出現,與該經所屬的內臟病變有一定的關系,如腎經出現皮疹者常常有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精神方面的變化;出現在脾經的皮損者多伴有消化系統的病變,如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等。
2.1.2 經絡切診
經絡的切診是經絡診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寸口脈、人迎脈、趺陽脈、太溪脈的切診以及經絡分布的切診。一般以寸口脈診陰經病癥的虛實,人迎脈診陽經病癥的虛實,趺陽脈診陽明經的盛衰,太溪脈診腎脈的盛衰。臨床中人們常獨取寸口脈診斷全身的病變,對危重病人則必須兼切趺陽、太溪二脈,以驗其胃氣、腎氣之有無。
經絡分布的切診,指在一定的經絡循行部位或有關的腧穴上利用觸捫按壓等方法進行的診查。《靈樞。經水》說:“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循經按壓所得的異常反應包括循經的疼痛、酸痛、抽痛、麻木、發熱、發涼甚至灼熱,或腫塊、結節,或條索狀。臨床上常見的背部肌纖維炎、急性肌肉風濕等癥,局部切診時可在膀胱經上出現壓痛、結節或條索等陽性反應物。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人的特殊部位,它的某些特殊變化,常常可以反應所在經絡或臟腑的病變。臨床上常可見到患有胃病的病人,在足三里處多出現條索狀物,背部的胃俞穴局部組織疏松或呈凹陷或感覺異常;闌尾炎患者多在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附近有壓痛點;膽囊炎患者多在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下有壓痛。劉氏認為募穴主深久之病,俞穴主初淺之病,郄穴主急癥,并以觸到結節、條索狀物及指下感覺硬脹為陽性征象。姚氏在對癭病經絡診察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在體表經絡穴位病理反應中,在通常情況下,結節、條索物柔軟不痛為虛;結節、條索物硬脹壓痛為實;酸脹麻木多為虛;郄穴反應多為實,原穴反應多為虛。當同時在幾個郄穴觸到結節條索,則另有不同的主病。如當在孔最、水泉同時觸及結節或條索則為結核;在中都、水泉同時可觸及者為腦神經耳目疾患;在中都、地機同時觸及者主婦女病或血液病。
2.1.3 耳穴診斷
耳穴對臨床診斷也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人們一般常用視診、觸壓、電測等方法進行診斷,如坐骨神經痛,視診可在相應部位見到白點或結節狀隆起,電測坐骨神經、膀胱、臀等耳穴可呈陽性反應。
2.2 分經辨證
根據病癥的表現按經絡來分析病證即為分經辨證。包括辨證歸經和辨位歸經。
2.2.1 辨證歸經
辨證歸經是以臨床證候為依據的歸經形式。《靈樞。經脈》篇將各種不同的病候按十二經脈系統分類,即“是動病”、“所生病”。如牙齒痛、面頰部腫脹屬手陽明大腸經的是動病。
2.2.2 辨位歸經
辨位歸經是直接按病變部位作為依據的一種歸經形式,正如《洞天奧旨》所說:“內有經絡,外有部位,部位者,經絡之外應也。”臨床中我們首先觀察病癥發生部位,然后判斷是何經的病癥。如牙痛:上牙痛屬手陽明大腸經,下牙痛屬足陽明胃經。張氏認為:各種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通過一定的形式反應在體表線上,一般不外乎本經、表里經、同名經和表里經的同名經。如心臟病首行先現在心經或小腸經,進而表現在腎經和膀胱經,偶爾也可以先表現在表里經或同名經,故心經、小腸經、腎經出現麻木時,首先應注意心臟疾病患,其次要注意腎臟疾患,這樣可以有目的地探求疾病所在。一般異常反應常常有疼痛、麻木、遲鈍、皮膚松弛、結節、陷下、腫脹、丘疹及溫度或皮膚電阻改變等。
3.經絡理論現代研究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經絡腧穴的研究越來越客觀化,不再局限于視觸循切等方法,而是不斷地從聲光電熱等方面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建立起客觀指標,并把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臨床診斷上,已從對經絡腧穴的主觀描述進入到客觀實驗記錄。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經穴皮膚電阻測定和皮膚溫度的測定,即通過局部電阻、電位或溫度的升高降低或左右失衡來判斷疾病。如眩暈患者的井穴一般呈低電阻值,但其絡穴尤其是足部的絡穴則呈高電阻值。通過十二井穴對熱敏感度的測定,可對疾病的虛實狀態做出判斷定。一般來說,對熱的敏感度降低者多為虛癥,反之則多為實證,比如肝實熱證,肝俞、太沖的穴溫高于正常人的穴溫。人們還利用冷光信息、紅外線熱象儀、液晶熱象圖和輻射場照像等技術對腧穴進行研究。李氏報道了對68例面神經麻痹患者利用“電腦經絡探測系統”進行檢測,發現68例患者的經絡曲線平均值為64,低于該系統設定的正常值75,表示患者普遍存在氣血虛,患病經絡大致可定于少陽、陽明經,疾病與手少陽、手陽明二經氣血虛有較密切的關系。近年來人們引用了信息論的理論對經絡診斷進行研究,周氏認為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的經絡診斷研究,應該引用信息熵的概念。由于它能對信息源確定性和組織性程度做出定量描述,故在醫學中它能對機體中各系統狀態做出客觀的描述。
經絡腧穴的診察可尋找出疾病的客觀指征,根據客觀指征判斷經絡的虛實及失衡狀態,再結合四診八綱辨證,準確地判斷病發何經何臟,屬虛屬實,確定出治療方案。經絡診察將傳統的診察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定性、定量地客觀地診斷疾病,它具有靈敏性,實用性,科學性,故而經絡腧穴診察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臨床診斷手段之一,還可被視為判斷疾病向愈的客觀指標。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