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改善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有效地緩解疼痛,提高肢體的功能狀態,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雙側髖關節病變的患者尤為重要。我院從2008年1月至2009年12 月共收治雙側人工髖關節同期置換術患者5例,針對患者術前準備、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早期功能鍛煉進行積極監測和指導,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齡34 ~ 83歲,住院天數12 ~51d;雙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例,雙側髖關節骨性關節炎2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了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了解到了手術可緩解疼痛、可重建肢體提高生活質量;術前指導患者訓練在床上大小便和有效咳嗽和排痰的正確方法等。患者成功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要注意預防低血容量性休克、髖關節脫位、切口感染、深靜脈血栓、防墜積性肺炎、褥瘡、泌尿系感染和便秘等術后并發癥,要注意觀察和處理。
2 結果
本組5例患者均順利通過手術,未出現關節脫位、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癥,術后患肢功能恢復良好,假體在位。
3 護理與討論
雙側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患病及臥床時間均較長,在住院期間患者對手術效果期望值較高,護理質量要求也較高。醫護人員要齊心協力,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幫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恢復健康。關節脫位是關節置換患者的首發并發癥,其發生率為0.5%~3%,也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關節脫位絕大多數發生于術后1個月,應從多個環節加以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為3% ~5%,有的甚至高達10%。術后密切觀察體溫、脈搏、血常規的變化,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滲液的情況。護理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以防傷口感染。髖關節置換術后血栓發生率為40% ~70%,術后1~4d是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高峰,其主要癥狀是肺栓塞,也是最常見的致死原因。術后指導家屬由下向上按摩雙下肢,每天2 000次,促進靜脈回流,疼痛緩解后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并交替性地做跖曲、背伸踝泵運動,術后雙下肢使用彈力繃帶固定或氣壓治療。術后24 h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的鍛煉,髕骨被動推移運動。術后72 h引流管拔除后,指導患者行髖關節屈曲運動,緩慢將足跟向臀部移動。術后1周開始利用關節活動器 (CPM)指導患者髖關節的被動活動,平時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以鍛煉下肢肌力。術后2周拆線,雙側髖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應達到90°。出院后堅持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鍛煉,及髖關節、踝關節的屈伸運動,轉身和上下樓梯時防止髖關節旋轉不當而脫位。術后2個月患肢可開始負重,6個月內 不交叉雙腿,不坐低矮的椅子或沙發,生活中不使用蹲便器,以免關節脫位。避免重體力活動,控制體重,適量適當的體育鍛煉,定期復查。
作者:伍紅平,楊曉蓉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