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一古老的疾病。 “登革”(dengue)一詞源于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它形象地描繪了患者由于感染疾病而發生高熱、關節疼痛,走路時步履蹣跚、步態夸張的樣子,頗似紈绔子弟走起路時的那種架勢,故稱之為“公子熱”. 1779年,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首先記述有關節痛和發熱的疾病,醫學專家稱之為“關節熱”.1780年,美國費城以北亦發生本病流行,以后不斷有類似記載。1789年,總結了登革熱的臨床特征,即發熱、肌肉痛、關節痛、皮疹,故又稱之為“斷骨熱”.因其熱型不規則,經4——5天高熱后體溫可能驟然降至正常,12——14小時后又出現上升,呈“馬鞍狀”曲線,故又有人稱之為“馬鞍狀熱”.1828年,古巴流行時將它叫做“dunga”,后來改為“dengue”,一直沿用至今。
一、“登革熱”的病原學特征及發病機制:
登革熱病毒是小型黃病毒,屬于黃熱病毒屬,病毒呈球形,直徑45-55nm,由包膜、衣殼和核糖核酸組成。登革熱病毒分為四種類型,被病毒學家分別命名為DF-1、DF-2、DF-3、DF-4病毒型。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同,抗體依賴的感染增強作用是登革出血熱 /登革休克綜合征(DHF/DSS)重要的發病機制。登革熱病毒表面存在群特異性決定簇以及型特異性決定簇。前者對登革熱病毒感染起增強作用。后者能夠產生中和病毒作用的抗體。在患者體內病毒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其與單核/巨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從而活化相關細胞。引起以下相關癥狀:1.活化細胞釋放可裂解C3補體的蛋白酶,凝血活酶,血管通透因子,從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血容量減少。導致血液濃縮、休克等相關臨床癥狀。2.活化的凝血系統還可以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加重休克的程度。導致心、腦、肝、腎、肺等多器官和組織損傷。3.此外,病毒還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破壞以及骨髓抑制,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引起嚴重的出血癥狀。
二、“登革熱”的流行特征:
埃及伊蚊以及白紋伊蚊是登革熱主要的傳播媒介和宿主。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流行傳播,在我國主要是在夏秋季節流行。氣溫在16℃以下時,由于病毒不能在蚊體內**擴增,因此一般在冬季絕跡。在感染人群中,以中青年為主,無性別差異。一只雌蚊一次吸血約2-3微升,這些血液中可含約數千個病毒顆粒,其在蚊的腸腔內可迅速擴增至數百萬粒病毒。擴增的病毒呈多樣化遺傳改變。最后載由感染的蚊叮咬健康人導致疾病的傳播。因此滅蚊是控制疾病傳播的關鍵之關鍵。
三、“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登革熱病毒侵入人體后一般潛伏期在3—15天。臨床癥狀可分為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兩種。
1.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癥狀。可有感覺過敏、惡心、嘔吐、腹痛、食欲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癥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于發病后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于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后1日或在熱退后,于腳、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于發病后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后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周。重型登革熱于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于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皮膚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皮膚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四、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主要包括:1.降低體溫。2.補液。3.降低顱內壓治療。
希望本次“登革熱”在廣東地區的爆發流行也像它的另一個名字“公子熱”一樣,只是虛張聲勢,希望人民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