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飛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所獲悉,江蘇省日前報告了我國首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專家提醒臨床醫生重視罕見輸入性寄生蟲病,同時建議加強對這類國外輸入疾病的研究,做好技術儲備。
患者為45歲男性,此前被公司派往非洲加蓬工作,經常出入熱帶叢林和河谷地帶,有蚊、蠅叮咬史,今年7月回國后有發熱、嗜睡伴性格改變等精神癥狀到醫院就診,但診斷不明,沒有治療。8月5日,患者到上海某醫院血液內科住院治療,9月9日外周血涂片檢查發現錐蟲錐鞭毛體,診斷為非洲錐蟲病。9月19日,進一步確認病原體為布氏岡比亞錐蟲。患者于9月15日轉入江蘇省人民醫院感染內科接受治療。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接到報告后,向國家衛生計生委匯報,并請求世界衛生組織支援治療藥物依氟鳥氨酸。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病人原有嗜睡、倦怠、瘙癢等癥狀好轉,各項臨床指標逐漸恢復至正常范圍。
據介紹,錐蟲病分為非洲錐蟲病和美洲錐蟲病,是分別由采采蠅和錐蝽(俗稱臭蟲)傳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非洲錐蟲病又分為布氏岡比亞錐蟲病和布氏羅得西亞錐蟲病。患者腦部可出現炎癥,晚期可出現其他神經系統癥狀,導致昏迷并造成死亡,但如能及早用藥治療,一般可以痊愈。我國無采采蠅分布,但部分地區有錐蝽分布,一旦美洲錐蟲病輸入我國,有可能造成局部傳播。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所長周曉農建議,對援非、赴非務工人員應進行包括錐蟲病等在內的熱帶病防止知識教育。要加強我國少見、罕見輸入性寄生蟲病的病原學診斷、治療技術儲備,盡快建立特效治療藥物、診斷試劑的國家儲備。針對罕見、新發及危害嚴重的寄生蟲病,加強實驗室與防控設備的配置和保障,全面提升寄生蟲病所的研究、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