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篇 關于地中海貧血患兒輸血的問題
β地貧,確切名稱為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這是一組由于一種或多種珠蛋白肽鏈合成受阻或完全抑制,導致Hb成分組成異常,引起慢性溶血性貧血的疾病。屬于常染色體不完全顯性遺傳病。至于發病機理,病理分型等等我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站友可以搜索我曾經在兒科版面發的帖子。
這組疾病目前只有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根治,否則需要終生輸血治療,像血友病一樣,要終生與血為友,非常不幸。我診治的一個患兒,從4歲發病到現在10歲,一直在我們門診輸血維持生命,隨著脾臟功能的亢進,輸血頻率越來越頻繁,且體格發育明顯落后,至今仍然和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差不多高。很可憐。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的生存質量越來越差,相當一部分患兒于第二個十年內因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有站友提問,如果沒有好的監測手段,如鄉村,小縣城醫院,如何避免此類患兒“過量輸血”?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不好回答,因為地貧的孩子只要輸血,就會“過量”,因為長期的輸血,骨髓紅細胞造血旺盛、無效紅細胞的生成以及胃腸道鐵吸收的亢進,常導致體內鐵超負荷,最終形成血色病,損害心臟,肝臟,腎臟及內分泌器官功能,當患者體內的鐵累積到20g以上時,則可出現明顯的中毒表現。無論你多么先進的監測手段,都不可避免的走到這一步。所以最好的監測手段就是血常規,一般宜低量輸血,維持患兒血紅蛋白在60~70g /l為好。而如果想要糾正患兒生長發育遲緩的狀態,有經濟條件的患兒可以選擇高量輸血,方法是先反復輸濃縮紅細胞,使患兒血紅蛋白含量沖到120~140g/L,然后每隔3~4周當血紅蛋白低于80~90g時輸注濃縮紅細胞10~15ml/kg,使血紅蛋白常年維持在100g/l以上。但是這需要較為昂貴的經濟條件和充足的血源地為支撐,一般只有大城市才能辦到。所以很無奈的。
至此,問題已經基本回答完畢。再附帶說一下鐵螯合劑的用法。一般主張2~3歲后或患兒接受10~20次輸血治療后并有鐵負荷過重的證據,血清鐵>1000μg /L,血清轉鐵蛋白完全飽和才開始除鐵治療。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是去鐵胺(DFO),劑量:20~50mg/kg.d,用微量泵皮下8~12小時泵入,每周連用5天。據我說知,國內許多城市都沒有鐵螯合劑,只有較大城市和較為發達的城市才有,所以相當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