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術后重癥肌無力1例分析
2020-02-14 09:38
閱讀:15935
來源:愛愛醫
作者:馬常天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目前,胸腺切除術仍然是重癥肌無力的基本治療方法,適應于全身型重癥肌無力藥物療效不佳或難以耐受藥物治療者,或伴有胸腺瘤的患者。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發生在神經-肌肉接頭處,有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與遺傳因素、致病性自身抗體、細胞因子、補體參與及胸腺肌細胞等復雜因素有關。
在臨床上,重癥肌無力以活動后容易疲勞,休息或使用膽堿酯酶抑制藥可以緩解,通常表現為晨輕暮重,波動性明顯。約2/3病例累及眼外肌,常為早期癥狀,10%長期局限于眼肌,而顏面肌、咽喉肌、軀干肌和肢體肌均可受累。本病病程遷延,期間可緩解、復發或惡化。感染、疲勞等常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現危象。一般重癥肌無力伴胸腺異常的早期診斷主要依賴于胸腺影像學檢查,胸腺CT雖然能以良好的組織學特征及早發現病變,但難以完全準確的區分胸腺瘤和胸腺增生產生的細微密度差別。
目前,胸腺切除術仍然是重癥肌無力的基本治療方法,適應于全身型重癥肌無力藥物療效不佳或難以耐受藥物治療者,或伴有胸腺瘤的患者。眼肌型重癥肌無力是否應手術治療,目前還存在爭議。有關研究表明,重癥肌無力在診斷后進行手術越早,患者受益越大。因此,普遍認為在診斷明確后3年內行手術治療是比較合適的。目前,臨床重癥肌無力胸腺切除手術的路徑有經頸部切口、胸骨部分劈開切口、全胸骨劈開切口等。近年來,普遍采用電視胸腔鏡或機器人輔助胸腺切除術。由于縱膈內異位胸腺組織分布部位較廣泛,雖強調手術時徹底清除縱膈內胸腺及脂肪組織,但要達到100%切除,還是難以達到的。有文獻表明,頸部切口加胸骨劈開的擴大胸腺切除,切除率可達85%~95%。
但也有胸腺切除術后,新發重癥肌無力的病例,我們曾遇到一例病人,女性患者,54歲,術前診斷為縱隔腫物,密度均勻,包膜完整,直徑約4 cm×3 cm,考慮胸腺瘤,平素無肌無力癥狀,體力活動同正常人,完善相關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行胸腔鏡胸腺瘤切除,術后病理提示胸腺瘤。術后第2天進食時出現嗆咳,伴發聲困難,并逐漸加重,無胸悶、氣喘等呼吸困難癥狀,給予激素應用,靜脈補液。術后第4天癥狀無緩解,且出現四肢乏力,伴胸悶、氣喘,考慮重癥肌無力,行新斯的明試驗陽性,于是得以確診,給予溴吡斯的明片,用藥第2天可下床活動,進食嗆咳、四肢乏力等肌無力癥狀逐漸好轉,5天后全身癥狀好轉并出院,院外繼續服藥,出院1周后肌無力癥狀消失,出院1個月逐漸減量溴吡斯的明片至停藥,隨訪至今,無肌無力復發。
術后應視病情延長呼吸機輔助時間,待患者肌力恢復,神志清醒后,拔出氣管插管。術后早期應用抗膽堿酯酶藥物有助于患者肌力的恢復,促進主動排痰,減少呼吸道感染。拔管困難者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術后72h為肌無力危象高發期。一旦出現危象應氣管插管并盡早氣管切開,并調整抗膽堿酯酶藥物和激素的用量,待病情完全穩定后逐漸脫離呼吸機。術后當患者發生呼吸乏力,低氧血癥時,不管是肌無力危象或膽堿能危象,處理上都應果斷給予氣管插管輔助通氣,改善患者通氣功能。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及時采用機械通氣治療是降低術后肌無力危象死亡率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學分會.中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2,19(6):401-408.
2、鐘斌,童繼春,張明,等.經劍突下與經側胸入路胸腔鏡手術在胸腺瘤切除中的應用比較[J].廣東醫學,2019,40(3):383-386.
3、楊根榮,曹建西,張明理.胸腺瘤手術后早期新發重癥肌無力的誤診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9,22(14):1593-1597 .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