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兒童反復發熱,抗感染治療發熱不退反升,是為何?
2018-09-14 23:42
閱讀:6664
來源:愛愛醫
作者:孫士禮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7歲患兒,因“反復發熱6-7天”入院。患者治療期間反復發熱、查體示咽部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查EBV抗體2次均陰性。是什么原因導致患兒反復發熱不退?
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種***的疾病。在門診常見一些患兒因反復發熱***就診,其原因一是由于孩子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稍有不適就容易引起發熱癥狀,二是患兒依從性差,用藥不規范,癥狀一改善就自行停藥,炎癥未完全控制好而導致反復發熱。第三是由于病因不明,治療措施不得力,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筆者近期遇到1例患兒情況與第三種情況類似,今整理之,與大家分享。
[病例回顧]
一、患兒反復發熱,似有加重趨勢,病史信息撲面而來
患兒,男,7歲,學齡兒童。
主訴:反復發熱6-7天。
現病史:于6-7天前無明顯誘因地患兒出現發熱,體溫38.5℃,無寒戰,無咳嗽及流涕,病后其母以為感冒,給予退熱藥物治療后,之后3天未再發熱,期間玩耍自如,食欲可。入院3天前復又發熱,且逐漸加重,最高體溫達39.5°C,仍不伴其它不適感。無咳嗽、咳痰,無腹瀉、嘔吐,無尿急尿頻排尿哭鬧史,無皮疹,病后,給予口服退熱及消炎藥物(具體不詳),體溫維持在38.2-39.5°C之間。遂來就診,患兒發病以來,食欲較前下降,大便不稀,為黃色軟便,內無膿血,小便未見明顯異常。
既往史:既往體健,按程序預防接種。
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
二、查體發現咽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真相撲朔迷離
體格檢查:T38.6℃P125次/分R30次/分BP未測Wt22.50kg發育正常,營養可,急性熱病容,神志清楚,精神不振,自主**,查體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未見皮下出血、花紋、蒼白、皮疹及紫斑。左側頸部捫及2個黃豆大小淋巴結,右側頸部可見有花生米大小淋巴結,壓痛,活動,無粘連,局部皮膚無紅腫。余表淺淋巴結未觸及。頭顱五官無畸形。前囟平坦,張力中等,眼瞼無浮腫,結膜無充血,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正常大小,等大形圓,對光反應靈敏。鼻通氣良好,未見分泌物。雙側耳廓無畸形,外耳道未見異常及分泌物,口唇不干裂,口角無皰疹,口腔黏膜光滑,咽部充血,未見皰疹及潰瘍,雙側扁桃體I°大,充血不著,未見白膜覆蓋,懸雍垂居中。頸部對稱,軟,甲狀腺無腫大,無頸靜脈怒張。胸廓對稱,無畸形。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前區無隆起,心界不大。心前區無震顫,心律125次/分,心音有力,心律規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明顯雜音。腹稍膨隆,兩側對稱,未見胃腸蠕動波,肝脾不大,腸鳴音正常。**外生殖器無畸形。脊柱、四肢無畸形,運動正常,骶部無包塊,四肢活動自如,各關節無紅腫,巴彬斯基征、腦膜**征陰性。
三、輔助檢查符合感染特點,是細菌還是其它病原體感染?
輔助檢查:血常規+CRP+SAA:WBC9.8×10^9/L,HB:107g/LN:45.9%,L:53.5%,PLT;116×10^9/LCRP;28.38mg/l,SAA:86mg/L;肺炎支原體IgM抗體:(-);血沉30mm/h;尿常規+沉渣:PH5.0,PRO1+,LEU1+,WBC54個/微升,余(-);大便常規:正常;肝、腎功正常。
初步診斷: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結炎;
四、抗感染治療發熱不退反升,如何探究疾病原因?
住院經過:入院后給予抗感染及對癥處理,積極完善相關檢查,血沉30mm/h;EBVIgM抗體:(-);肺部X線片:心肺(-);心電圖示竇性心竇過速;腹部彩超:肝膽胰脾無異常。患兒抗生素治療無效,體溫持續在39°C左右。鑒于治療效果不好,于入院5天,與其父母溝通交流,征得其父母同意后轉市級醫院治療。
[臨床分析]
患兒系學齡兒童,急性發熱起病,查體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血象不高,抗生素治療效果差。擬將臨床過程按先后步驟分析如下:
第1步發熱和頸部淋巴結腫大查因
根據上述信息,本例病初主要以發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線,應考慮以下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乍看,本例發熱、咽部充血以及扁桃體與頸部淋巴結腫大,都可以上呼吸道感染來解釋。但仔細分析可知,本例除發熱外,無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咳嗽、流涕、噴嚏等卡他表現,而且發熱超過7天,無自愈緩解之趨勢,臨床不大支持;
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簡稱**):本例發熱、咽部充血以及扁桃體與頸部淋巴結腫大,輔助檢查血象不高,上述表現比較符合該病的特點,但**患者還常常合并肝脾腫大,肝功受損及外周異型淋巴細胞增高。而且主要由EBV感染引起。故需要查找異型淋巴細胞以及檢查EBVIgM抗體,才能確定;
3.淋巴結核:支持點:本例有發熱、頸部淋巴結腫大,血沉快,抗生素治療無效;不支持點:無消瘦、盜汗、乏力等結核中毒癥狀,肺部無陽性體征,建議胸部拍片、淋巴結活檢,協助診斷;
4.惡性腫瘤和淋巴瘤樣病:白細胞不增高的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惡性淋巴瘤均是兒童不明原因發熱,淋巴結腫大的常見病因。尤其在病初,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誤診[1]。但白血病除發熱、淋巴結腫大外,還常常表現為出血傾向、肝脾腫大,外周血分類原始細胞比例增高。必要時可作骨髓檢查排除;惡性組織細胞病病情具有進行性病情加重與衰竭較快等特點,其癥狀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有時診斷十分困難。本例目前似乎不大支持,必要時可作骨髓檢查排除;惡性淋巴瘤早期多無發熱,以單個或多個淺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為特點,淋巴結質地較硬,晚期可粘連成塊。該患兒臨床表現與之不符;
5.壞死性淋巴結炎:以皮質或副皮質被大量增生性組織細胞浸潤、淋巴組織完全或不完全(更常見)壞死為特征的非腫瘤性淋巴結增大性疾病。主要癥狀為持續高熱、突發淋巴結腫大(頸部多見),伴白細胞不升高或輕度下降,抗生素治療無效,發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多數情況下為一種溫和的自限性疾病。本例表現與之相符,應作淋巴結活檢協助診斷;
6.貓抓病:由漢塞巴爾通體經貓抓、咬后侵入人體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多變,但以局部皮損及引流區域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特征,病程呈自限性。臨床表現呈多樣化,但以輕癥病例居多。被貓抓、咬后局部出現一至數個紅斑性丘疹,疼痛不顯著;少數丘疹轉為水皰或膿皰,偶可穿破形成小潰瘍,經1~3周留下短暫色素沉著或結痂而愈。皮損多見于手、前臂、足、小腿、顏面、眼部等處,可因癥狀輕微而被忽視。本例需進一步詢問家庭中有無養貓史和貓抓史,進一步排除之。
第2步入院后進一步檢查
入院后進一步檢查EBVIgM抗體:(-)。可排除**。腹部彩超:肝膽胰脾無異常。盡管反復發熱,一般情況良好,不支持診斷為惡性腫瘤和淋巴瘤樣病。家中無養貓史,否認貓抓史,可以排除貓抓病。
第3步疾病究因
通過上述初步梳理,本例的診斷越來越清晰,其診斷重點已經落在頸部淋巴結腫大性質的甄別上。究竟誰是患兒反復發熱的幕后推手?首先考慮壞死性淋巴結炎可能性最大;其次,盡管胸片未見異常,不能完全除外淋巴結核。
第4步治療與隨訪
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有許多種,但以感染性疾病最為常見。對小兒發熱不能單純地著眼于退熱,而應該積極尋找發熱的原因,治療原發病。
轉院后電話隨訪:為明確診斷,取患兒頸部淋巴結活檢示:淋巴結彌漫性單核細胞、組織細胞、淋巴細胞增生,有吞噬核碎現象。病變符合壞死性淋巴結炎。最后診斷:兒童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
[討論]
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SNL)又稱組織細胞性壞死性淋巴結炎、Kikuchi?Fujimoto病,是一種少見的以淋巴結為主要病變的良性自限性疾病,1972年由藤本吉秀和菊池昌弘首先報道[2]。SNL在兒童時期發病相對較少,但近年來有增長的趨勢,作為兒科醫生有必要對SNL這種少見但重要的疾病有所了解。
SNL目前誤診率較高,絕大部分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結炎。分析誤診原因,除了對SNL缺乏認識外,有文獻[3]指出:多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部分病例淋巴結大出現時間遲于發熱,故病初早期診斷存在一定難度。②體檢不仔細,忽略淋巴結檢查,在淋巴結大不明顯時易誤診。③淋巴結活檢為有創性檢查,家屬不易配合,醫生對活檢亦不重視也是造成誤診的一個原因。對不明原因的淺表淋巴結腫大,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者,宜及早進行病理檢查,以便及早確診,及早治療。
本病尚無特殊治療,多數學者推薦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但不能防止復發。臨床醫生需注意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及治療后隨訪。
[結語]
發熱、淋巴結腫大,為兒科臨床常見癥狀,以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多見。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頸部淋巴結炎、中耳炎、咽鼓管炎等,臨床遇見者也屢見不鮮。對于發熱、淋巴結腫大患兒,經規范抗感染治療無效時,需要拓寬思路,在與淋巴瘤、淋巴結核鑒別的同時,要想到SNL可能,以免誤診誤治。
參考文獻
[1]小兒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13例誤診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8,2:150,153.
[2]盛紅玲,張秋業.小兒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45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2,2(2):14-17
[3]陳永興.小兒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的病因及特征.齊魯醫學雜志,2007,22(4):364-367.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